第46章 警察心理放鬆能力訓練(3 / 3)

(2)中級。內省性音樂治療:音樂治療過程中,音樂活動的同時伴隨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的語言交流,音樂活動內容主要針對情感和思想觀念來安排,並成為音樂活動之後語言討論過程的主題。治療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對現實的體驗,以及治療師與患者之間的人際反應過程。

(3)高級。心理分析性音樂治療:其主要目標是針對深層的潛意識活動。音樂治療活動是被用來發現、釋放和解決那些對個人人格發展產生消極影響的潛意識矛盾。在這一層次的治療中,音樂治療活動常常被用來引發聯想和與患者的現在或過去經曆有關的情感,患者的潛意識內容被用來重建新的心理防禦機製,深化自我理解,促進自我的衝動控製能力,和更加成熟的本能動機和內驅力,進而達到重建人格的目的。

5.運用分類根據對音樂治療的經驗和體會,為了方便運用,對音樂潛意識放鬆訓練按照形式進行一個不嚴謹的分類。

(1)舒緩音樂放鬆。如巴赫的音樂、理查德的鋼琴音樂、羅紮偌夫的音樂。

(2)潛意識音樂放鬆。是在舒緩的音樂背景中,加入了聲音微弱正常人耳無法聽見的潛意識詞語。在練習者的放鬆狀態下,悄然進入潛意識,產生積極的作用。如安東尼羅賓的自信力潛意識音樂,崇高自尊音樂版、海洋版等。

(3)帶語音誘導的淺催眠音樂放鬆。如陳安之的NAC催眠放鬆音樂、黃新的自信催眠放鬆音樂。

(4)帶語音誘導的深催眠音樂放鬆。如深催眠音樂放鬆係列。

在以上的音樂分類中,除了最後一種形式的深催眠訓練過於專業和深入,不適合沒有專業指導下的普及推廣運用之外,其他形式的音樂均為適宜。還可以自錄製作誘導詞的訓練音頻,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靈活和有偏向的製作。最好有專業的心理谘詢師、心理治療師、音樂治療師、催眠治療師參與製作,和音頻製作錄製的專業人士配合合作,才能製作出高品質的音樂潛意識放鬆產品來。

6.音樂放鬆訓練的適應範圍和禁忌範圍

治療適應範圍:各種睡眠障礙、精神壓力、緊張、焦慮、恐懼、憂鬱等。

音樂放鬆訓練在減壓和調整身心方麵,對許多傳統方法幹預效果不明顯的消極情緒,能有著效果明顯的強大優勢作用,也是可行的在部隊能開展的有效心理支持療法。

治療禁忌範圍:練習過程中出現頭痛、妄想、幻想的極少數不適宜人群。

這部分人群存在著天生的對於音樂放鬆訓練的不適宜性,他們練習不僅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產生相反的副作用,那麼,我們有必要區別對待之,不強迫他們參加和練習,可以改用別的適宜的如動態的訓練等。

保健適用範圍:正常人群。

音樂放鬆療法不僅適用於壓力大的人群,對於正常人群,也同樣適用。能起到較好的“有壓減壓、無壓調整”的身心保健和預防作用。

保健禁忌範圍:阻抗強,不願學習和參與放鬆訓練者;過於活潑多動者,無法或不願靜下心進行放鬆訓練者。對這些人,由於積極主動性不強,我們不強求。

7.高級運用

音樂放鬆訓練是很多心理訓練的基礎。從層次方麵來說,可以從初級的支持性音樂治療訓練適當進入部分的中級內省性音樂治療訓練,以增加效果。

從采用治療、訓練方法方麵來說,可以在熟練掌握音樂放鬆訓練,起到了應有的心理保健作用下,再進行音樂放鬆訓練基礎上的係統脫敏療法、自我意向練習、想象訓練等。

係統脫敏法是較為常用的一種行為訓練技術。臨床經驗表明,加上輕鬆舒緩的背景音樂,或者進一步和音樂療法相配合使用,可以比單純的無背景的係統脫敏法的效果更好。

“自我意象”是德國外科醫生麥克斯韋爾反複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內心深處對於自己的看法、覺得自己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是內心深處的那個自己。通過想像練習來調整內心的自我意象,從而能調整現實的自己。在適合的音樂配合下,設計的自我意象訓練也能更加科學合理,更加起到修正自我內心的意象完善和成功的作用。

這些高級的訓練都可以音樂放鬆訓練為基礎的,可以起到完善自我、提高警務訓練效果等高級作用。深入研究和發展並在實際中的運用前景廣闊。

8.音樂心理治療的主要方法

(1)聆聽法。又稱“接受式音樂治療(Receptive Music Therapy)”,即通過聆聽特定的音樂以調整人們的身心,以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這是一種運用非常普遍的方法。

第一,超覺靜坐法。聆聽古老的甘達瓦(GandharvaVeda)音樂的靜坐法,是印度音樂家瑪哈禮什創造的。甘達瓦音樂被認為包含了每一時刻由自然界發出的脈衝的基本振動,所以是順應自然的音樂。該聆聽法的核心是靜坐聆聽甘達瓦音樂產生超覺體驗,以達到“天人合一”,即進入瑪哈禮什派所稱的“自然規律統一場”。

第二,聆聽(老歌曲)討論法。這是在美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由每人選擇自己人生的各個階段中特別有意義的歌曲或樂曲,聆聽這些音樂時回憶當時的情景,回憶時常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聆聽、回憶與討論能促成心理變化。

第三,音樂想象法。這也是在美國得到較大發展的一種療法。實施時由治療師誘導患者進入放鬆狀態,在特別編製的音樂背景下產生想象,想象中要出現視覺圖像,這些圖像具有象征意義,常與患者潛意識中的矛盾有關。在聽音樂過程中,治療師引導患者訴說產生的想象,音樂結束後與患者討論想象內容的意義。

第四,音樂冥想法。聆聽古典音樂達到思想意識深度放鬆的方法,在日本很流行。

(2)主動法。又稱“參與式音樂治療(Recreative Music Therapy)”,即引導患者直接參加到音樂活動中,以得到行為的改善。

第一,工娛療法。運用音樂的娛樂功能,引導患者在參加演唱、演奏中得到愉悅的情感表達,以促進交流和改善人際關係。

第二,參與性音樂療法。將音樂的一些特定技法編製成具體訓練項目,引導患者參與,以針對性地改善患者的某些行為。

(3)即興法。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Improvisational Music Therapy)在歐美國家應用得非常普遍。

第一,音樂心理劇。這是集體的治療形式。準備好木琴、鼓、鑼、響板、碰鈴等不用訓練就能演奏的樂器,讓每人選擇一件能表達自己感受的樂器,即興演奏。

第二,奧爾夫的即興創作法。這是將奧爾夫教學法運用於成人的音樂治療方法。它是根據人類自發地創作音樂的先天傾向而形成的一套治療模式。

(4)其他方法。第一,五行五音療法。按照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將五音與五行、五髒對應,編製出音樂磁帶用於治療,主要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運用。

第二,音樂電療。它是將音樂與電療和針灸治療相結合的療法,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音樂療法。

小結:

目前,國內的音樂治療研究主要集中在顯性心理疾病的治療方法與技術上,而對隱性的基礎龐大可能性發病人群在預防性音樂治療方法和技術上沒有較係統深入的研究。

現代的音樂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主要來自西方,如何結合我國的醫療與文化傳統使其本土化,探索出一條具有東方特色的路子顯得尤其重要。在教育領域,教師如何創造性地應用音樂治療學的理論並緊密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的最新成果,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係統的音樂心理訓練,來幫助他們宣泄抑鬱、自卑、焦慮等不良情緒,同時增強自信、樂觀、勇敢等積極心理品質,進而提高學習主動性、自覺性的實驗研究未見有人操作。

七、催眠放鬆訓練

對於催眠的懷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直至今天,心理學中的實證學派仍然不承認催眠。盡管如此,以神秘“法術”起家的催眠術,最終還是得到了普遍意義上的科學的肯定。

第一位將催眠用在治療方麵的是德國人密斯梅爾。17世紀時,人們熱衷於研究宇宙磁場,而密斯梅爾則認為可以利用磁力給人治病。他根據“動物磁氣”的原理,發明了一套為人治病的辦法,大致就是在患者身邊放滿磁力棒,而他則在旁邊念著自創的咒語。這種治病法後來被稱為“密斯梅爾療法”。

其實說穿了,密斯梅爾所用的方法就是現在所謂的催眠。神奇的是,這種療法的治療率非常高,而密斯梅爾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德國為此專門成立了調查小組,包括避雷針的發明者富蘭克林在內的各國知名科學家們對這種方法進行了研究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密斯梅爾療法毫無科學根據。自此之後,密斯梅爾療法始終沒有能夠得到普遍的認可,密斯梅爾則在各種懷疑和指責中潦倒而死。

不過,催眠最終還是引起了眾多醫生和科學家們的興趣。1821年,第一個關於利用催眠在法國進行的無痛外科手術的報告產生,以賴波為代表的三個法國人在此方麵取得了一係列突破。

隨後,倫敦皇家醫學暨外科手術協會主席、倫敦大學教授艾略特森公開宣稱對於催眠信任的看法,並承認利用催眠進行了1834例外科手術。與此同時,英國醫生布雷德對密斯梅爾療法進行了仔細研究,提出了催眠術的概念,將其正式命名為英文的“hypnosis”。

事實上,催眠術對於現代心理學的貢獻是極大的,弗洛伊德的“自由聯想法”就是從催眠療法中發展而來。到了上個世紀中期,英國醫師協會和美國醫師協會先後宣布了對於催眠術有效性的支持聲明。催眠術正式得到了科學的認可。

普通人對催眠誤解最多的,就是把催眠當成睡眠來解釋。其實,催眠本身並非睡眠狀態,它和睡眠是截然不同的。催眠狀態中,個體仍然是有意識的,是一種緩慢而持續的狀態。說白了,催眠是以人為誘導(如放鬆、單調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種特殊的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識恍惚心理狀態。其特點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斷、自主意願、行動減弱或喪失,感覺、知覺發生歪曲或喪失。

在心理學中,催眠簡單來說就是意識的轉換,也就是從主意識轉換到潛意識,這種意識的轉換稱之為催眠,而在大腦神經學裏,催眠是將人的腦波轉換至α或θ波人的腦波在國際醫學領域已經被定義分成四個腦波,而這四個頻率的腦波各自有各自的特色與功能,催眠就是利用腦波中α或θ波的特色與功能來達到催眠的效果。催眠就是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架起一道橋梁,使人整合意識與潛意識,達成融洽無間的合作關係。

以催眠方式進入到催眠狀態,許多平常所做不到的事情都可以在催眠狀態下實現,如回憶起過去所遺忘的事物,改變自我性格與習慣、提高對事物的預知能力等等。其實催眠術的實質是給人以心理暗示,即可以讓人進入“入神”狀態。從醫學的角度來講,催眠使得個體大腦皮層中各個興奮點都處於抑製狀態,隻有與催眠師相聯係的那個部分是保持興奮的,因此,被催眠者很容易就能接受催眠施行者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話語信息,從而遵從他人的行動引導。

這種心理暗示的效果有時候是神奇的。以催眠時所發生的事情為例,這方麵的記憶可以讓被催眠者保留,但也可以通過某些方式讓他全部忘記,比如說,催眠師可以在結束催眠之前告訴被催眠者,“剛才發生的事情會全部消失掉”,被催眠者就真的會在清醒之後記不得發生的事情了。

催眠有各種不同的深度,最深的催眠狀態稱為“記憶支配”,一進入這個階段,個體能夠看到自己的過去,這是因為過去全部記載在潛意識中。弗洛伊德稱此為“無意識的意識化”,當被壓抑的過去提升到意識層麵時,便有可能找出解決目前心理困擾的方法。

中等程度的催眠狀態稱為“感覺支配”。在這個階段,如果被催眠者得到這樣的暗示:自己的事業可以蒸蒸日上,就會覺得自己真的處在這麼一個絕佳的情境之中。當然,這些隻是進人潛意識中的假體驗而已,但在日常生活中,被催眠者仍然有可能依照潛意識的指示而針對此情境采取積極主動的行動。

最淺的催眠狀態為“運動支配”,這個階段個體幾乎接近清醒狀態,隻是被催眠者的精神狀態會在催眠師的暗示下鬆弛下來。換言之,就是進入無批判狀態,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引導。一般而言,這種意義上的催眠是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的。

各行各業的領導者,如政治家、影歌星等公眾人物等都具有群眾魅力,這種魅力的呈現,本身就具有大眾催眠的效果。甚至努力向你推銷產品的推銷員,也是在對你運用心理暗示的手段。而人們也往往在一番鼓吹之後經不起誘惑,一時衝動買下了商品,事後卻後悔不迭,這其實就是催眠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就是說,催眠其實離我們很近,甚至是無孔不入、無處不在的。

暗示是催眠現象的關鍵所在,正是借助了暗示的力量,催眠師才能將被催眠者引入催眠狀態,進而開展治療疾病和開發潛能的工作,暗示是催眠現象的心理機製。

“催眠指導語實例”

閉上眼睛:請你自己做三次的深呼吸,當你呼氣的時候,閉上你的眼睛並且讓自己放鬆。現在放鬆你的眼睛及眼睛四周的肌肉,完完全全的放鬆,你會繼續維持在如此的放鬆狀態下,而你的眼睛也會保持閉上。

身體放鬆:請你保持這種放鬆,並且讓放鬆的感覺從頭擴散向下延伸到你的腳趾及全身。

分餾:等一下,我將會請你張開你的眼睛,然後再閉上你的眼睛,而當你閉上眼睛後,你將會比現在更放鬆10倍。張開你的眼睛,閉上你的眼睛,更放鬆10倍了……很好!等一下,我將再請你張開你的眼睛然後再閉上你的眼睛,而這次你將會比剛剛更放鬆20倍,來張開你的眼睛,閉上你的眼睛,更放鬆20倍了。非常好!等一下,我將再請你張開你的眼睛然後閉上你的眼睛,這次你將會進入更深更深的放鬆狀態。張開你的眼睛,閉上你的眼睛,進入到更深更深的放鬆狀態……

手臂下降(深化):現在我將提起你的左手手腕,你不必幫助我也不要用力,全部由我來做就可以。等一下,我要提起你的手,然後再將你的手放下,當我放下你的手的時候,你將會更加的舒服而進入到更深更深的催眠狀態。每次我提起你的手,然後放下你的手後,你將會更放鬆。

入催眠狀態:提手、放下,進入更放鬆的催眠狀態……提手、放下,進入到更深……更深的催眠狀態……提手、放下,進入到更深……更深的催眠狀態……

暗示遺忘:很好!你已經完全的放鬆了。現在,我要請你從100往下數到1,每往下數一個數字,你會讓你的心靈更加放鬆……更加平靜。

來請你開始從100往下數

“100”,很好。

“99”,更加更加地放鬆。

“98”,很好更加更加地放鬆。

結尾:現在,你的心靈跟你的身體都已經放鬆及放空了,現在你開始接受對自己有幫助的建議,而這些建議會進入到你的心靈深處,經由你的心靈,這些建議會成為強而有力力量,並且可以完完全全地實現。

“案例”催眠結合認知行為方法治療恐懼症

恐懼症是以恐懼症狀為主要臨床現象的神經症。患者對某種特定的客體或處境或與人交往時而發生強烈恐懼,並主動采取回避方式來解除這種焦慮不安。目前流行的治療方法是,采用行為治療方法,合並使用少量抗焦慮藥物。而這種治療療程長,起效慢,且療效不鞏固。本人采用言語催眠結合認知重整,並係統脫敏治療恐怖症,取得滿意效果。

1.病例與方法患者符合CCMD-3關於恐懼症的診斷標準。①治療前與患者展開關於他(或她)所患的恐怖症的討論,讓患者理解是由於非理性觀念導致恐怖,並建立排除這種非理性觀念的信心。②進行言語誘導催眠,方法是讓患者舒適地躺在床上,輕閉雙眼,聽施術者口令;口令指示患者左手交替地緊張和放鬆,同時誘導患者想象鮮花、高山、大海或童年往事。當患者出現麵色蒼白、服從指令及手指僵硬固定,提示已進入催眠狀態。③在催眠狀態下再次強調恐懼觀念的非理性,然後進行行為治療的係統脫敏。④喚醒後重現恐懼情景,檢驗療效。

2.病例簡介

患者女,16歲,中學生。患者於半年前看電視時看到南美有一種毒蜘蛛,落到一人的頸部並被咬,此人數天後中毒身亡。從此患者非常害怕蜘蛛,在家裏要求父母尋找並捉捕蜘蛛,害怕蜘蛛會跌她到身上,繼而害怕課室有蜘蛛而不敢上學,不敢出門。某天在洗澡時,抬頭看見天花板上有一隻黃豆大小的蜘蛛後,隨即驚叫一聲並暈倒。來診前,在住賓館時要父母先捉蜘蛛,然後將患者罩在蚊帳內。

治療:首先與患者討論普通蜘蛛是不是可怕的,患者認識到,普通蜘蛛是不可怕的,隻是她自己會產生一種無法控製的恐懼。然後給予催眠,醫生誘導患者想象在家裏打掃衛生,看見牆角有蜘蛛網,患者沒有恐懼反應,麵容坦然;接著誘導患者看到牆角上有一隻米粒大小的蜘蛛,患者仍沒有恐懼反應。醫生在一旁誘導說:“想一想你童年的愉快往事,小朋友們一起做遊戲,捉魚、捉蟲,還見到很多蜘蛛在草叢中……”醫生接著用一個兒童玩具蜘蛛放在患者的手背並說:“現在在你的手背上有一個玩具蜘蛛,它是一隻假蜘蛛,不會咬你,也不值得你怕,你現在的感覺很好,呼吸平順,脈搏有力,麵色紅潤,所以說蜘蛛並不可怕。”囑患者睜開眼睛看著手背上的玩具蜘蛛,沒有恐懼反應。緊接著醫生指著天花板上的蜘蛛網要患者看,沒有緊張和恐懼。當天下午再約患者來診,再次討論普通蜘蛛的無毒性,患者表示理解。然後在醫生的陪同下尋看牆角、天花板上的蜘蛛,無恐懼反應,此後患者不再怕蜘蛛,正常上學。

結果:催眠結合認知及行為治療方法治療恐懼症取得理想效果。本病例經過一天兩次的治療,恐懼完全消失。

3.討論

恐懼症之所以對某一客體或處境產生恐懼,認知理論認為這是由於產生了非理性信念,這種非理性信念是恐懼的原因。

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患者清醒狀態下,與患者討論這種非理性信念,患者很清楚這種信念是不對的,也認為不該想它,但每當遇到這種場景,就不由自主地恐懼起來,故此,本人認為,治療時應注重的是患者理解這種信念的非理性。在催眠下再次強調這種信念的非理性,然後在催眠下進行係統性脫敏。

脫敏時利用催眠下患者對施術者的服從性從而調離患者的思想方向,切斷對恐懼場景的聯想,從而獲得一次成功的應對。有了一次成功的應對,就堅定了對恐懼症的理解,從而消除恐懼。

催眠結合其他治療方法治療神經症,可獲得更好效果,其中催眠除起到休息、放鬆等效應外。更重要的是起到媒介作用,通過這一媒介,使其他心理治療更易進行,療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