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各方麵不如自己的人得到提升
(40)被恐怖分子扣為人質
(41)裝備差
(42)向某個人射擊
(43)辦案經驗短缺
(44)執勤中出現車禍
(45)受到誣告
(46)執勤中負傷
(47)某個警察以權謀私
(48)工作中缺少成就
(49)某個警察接受賄賂
(50)接受大案要案工作
(51)值夜班
(52)重大活動的管理工作
(53)角色衝突
(54)領導對自己不信任
2.生活壓力
(1)喪偶(2)夫妻吵架
(3)離婚(4)兒女離家
(5)分居(6)養育子女
(7)結婚(8)家庭成員健康不佳
(9)辭職(10)財產狀況改變
(11)複婚(12)父母死亡
(13)經濟拮據(14)家庭其他成員違法犯罪
(15)住房緊張(16)居住環境改變
(17)子女入托、上學、就業難(18)子女不聽話
(19)性生活不和諧(20)與鄰居關係緊張
3.個體壓力
(1)患慢性病(2)工作時間改變
(3)患不治之症(4)工作中出現失誤
(5)身體虛弱(6)與上司關係緊張
(7)不良嗜好(8)對工作不滿意
(9)生活習慣改變(10)對家庭生活不滿意
(11)睡眠習慣改變(12)心理障礙
(13)飲食習慣改變(14)工作中犯錯誤
(15)學曆低(16)能力不強
4.社會壓力
(1)社會政治變革
(2)體製改革
(3)社會經濟變革
(4)社會對警察的偏見、不信任,甚至惡意
(5)與自己條件相同的人得到提升
(6)商品價格不穩定
(7)自己的生活不如人
(8)社會風氣不良
(9)治安狀況改變不大
(10)社會其他方麵的重大變化
5.認知衝突壓力
勒溫和米勒1931年把內心衝突分為:雙趨衝突、趨避衝突、雙避衝突、雙重趨避衝突。自我與他人之間、不同文化意識的衝突導致人們處於壓力狀態。比如以權謀私和貪汙腐敗與良知的認知衝突是每個警察不可避免的認知衝突壓力。
文強死前幾句話正能體現這種認知衝突。
“有些老百姓恨我沒有替他們懲治罪犯,沉冤昭雪。也許我走前該給他們道個歉。有些案子我要是不去收那些人的錢替他們擺平,那些人就要把錢送到我的上司那裏,最後要把我擺平。這都能怪我嗎?我跟那些百姓有什麼仇?我會無緣無故地加害他們嗎?他們是受害者,難道我文強就不是受害者嗎?”
“我文強30年前有沒有拿過一分錢的賄賂?當年他們說我是英雄,我其實隻是在賣力地工作而已,但他們叫我當英雄我就不能不當。現在他們又說我是罪犯,我敢不去當這個罪犯嗎?”
“要是當年我不從巴縣調出來,留在那裏安心當一個小片警,我的今天就不會是這樣。貪圖功名利祿是我這一生最大的錯誤。我死後我的孩子就不要再姓文了,改姓別的,子子孫孫以後再也不要從政,不要當官,遠離功名利祿。平淡、平安才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