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壓力
人們對所遇到的問題,要進行解決。要付出腦力和體力,努力改變現狀,去適應這種變化。這就是適應。但人感到遇到麻煩了就感覺到壓力的存在。壓力是在某種情景下,使個體覺得像受到某種程度的或種類的刺激的威脅而產生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壓力是壓力源和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壓力(stress)在心理學中也叫應激,壓力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含義。
第一種,壓力是一種刺激。這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緊張的事件或環境刺激。如有一份“壓力很大的工作”,即將可能帶來緊張的事物本身當做壓力。
第二種:壓力指的是一種心身反應。比如有人說“我要參加演講比賽,我覺得壓力好大”。這裏他就用壓力來說明他的緊張狀態,壓力是他對演講事件的反應。這種反應包括兩個成分,一是心理成分,包括個人的行為、思維以及情緒等主觀體驗,也就是所謂的“覺得緊張”;另一個是生理成分,包括心跳加速、口幹舌燥、胃部緊縮、手心出汗等身體反應。這些心身反應合起來稱為壓力狀態。
第三種:壓力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引起壓力的刺激、壓力狀態以及情境。所謂情境是指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的關係。根據這種說法,壓力不隻是刺激或反應,而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裏,個人是一個能通過行為、認知、情緒的策略來改變刺激物帶來的衝擊的主動行動者。麵對同樣的事件,每個人經曆到的壓力狀態程度卻可以有所不同。這就是因為個人對事件的解釋不同,應對方式也不同。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壓力是現代社會人們最普遍的心理和情緒上的體驗。所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坎坷挫折時有發生。麵對種種不如意,人們常常會焦慮不安,內心體驗到巨大的壓力。壓力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人人都經曆過。例如第一次求職麵試、親人患病或死亡、工作變動或失業等。承受壓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但是過度的壓力總是與緊張、焦慮、挫折聯係在一起。久而久之,會破壞人的身心平衡,造成情緒困擾,損害心身健康。
臨床心理學家和心身醫學家發現,很多疾病與心理壓力有關。比如,消化性潰瘍病的主要起因就是心理壓力。潰瘍病患者往往具有這樣的特點:努力拚命工作,總是擔心工作不完美,擔心自己能力不夠,經常體驗到無助感等。心理壓力也是高血壓和心髒病的主要病因。這些患者往往競爭意識強、爭強好勝、缺乏耐心、時間緊迫感強、成天忙忙碌碌。癌症、支氣管哮揣、偏頭痛、神經性皮炎等也與心理壓力有著密切關係,在這些患者舌上也可以發現一些心理特點。由此可見,心理壓力對人的身心健康的影響是廣泛而普遍的。
心理壓力的產生原因是複雜的,我們將這些具有威脅性或傷害性並因此帶來壓力感受的事件或環境稱為壓力源。生活中的壓力源可能存在於人們自身,也可能存在於環境中。但是,人類最主要的壓力源是人,人際關係是造成壓力的最主要來源。心理學家在研究中把造成壓力的各種生活事件進行分析,提出了四種類型的壓力源。
1.軀體性壓力源軀體性壓力源是指通過對人的軀體直接發生刺激作用而造成心身緊張狀態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刺激物。如過高或過低的溫度、微生物、變質食物、酸堿刺激物等。這一類刺激是引起生理壓力和壓力的生理反應的主要原因。
2.心理性壓力源心理性壓力源是指來自人們頭腦中的緊張性信息。例如,心理衝突與挫折、不切實際的期望、不祥預感以及與工作責任有關的壓力和緊張等。心理性壓力源與其他類型壓力源的顯著不同之處,是在於它直接來自人們的頭腦中,反映了心理方麵的困擾。生活中的壓力事件處處可見,但為什麼有的人無動於衷,有的人憂心忡忡,有的人耿耿於懷呢?這是因為人們內心對壓力的認知不一樣。如果過分誇大壓力的威脅,就會製造一種自我驗證的預言:我會失敗、我應付不了。長此下去,會產生所謂的長期性壓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