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歌,也有自己的曆史。1911年清政府製定的《鞏金甌》,應為中國曆史上第一首國歌了。歌詞為“鞏金甌,承天幬,民物鐵鳧藻,喜同胞,清時興遭,真熙嗥,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政府的政事堂禮製館於1915年6月將《中國雄立宇宙間》定為國歌,歌詞為“中國雄立宇宙間,廓八挻,華胄來從昆侖巔,江河浩蕩山連綿,共和五族開堯天,億萬年”。到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國歌研究會依據章太炎的建議,采用《尚書傳·虞夏傳》中的《卿雲歌》,作為歌詞,由蕭友梅譜曲,於1921年3月31日頒布,作為國歌。歌詞為“卿雲爛兮、糺漫漫兮,日月光華,旦複旦兮”。
在國民黨時期,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的訓詞,由程懋筠作曲,也一度代為國歌,直到1943年正式宣布為國歌。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在國歌未正式製定前,以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修改了國歌的歌詞。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5次會議決定,撤銷之前的決定,恢複《義勇軍進行曲》的原歌詞。
國歌作為一個國家的象征和標誌,通常是有一定曆史原因,《義勇軍進行曲》正因為曆久使用,歌詞與一定的曆史記憶相聯係難以被取代。
2.校歌
校歌是一種流傳在學校,並作為一個學校的標誌的一部分,起到儀式作用的歌曲。它的內容通常包括學校的校訓,反映學校的風貌。從大學到中學甚至小學,校歌內容豐富,體現各個學校的特點。通常是固定不變的,體現學校的曆史。比如,《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創作於1937年,由凱豐作詞,呂驥作曲,為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為八路軍、新四軍培養軍政幹部的大學而作。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承擔。
同學們,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
同學們,積極工作,艱苦奮鬥,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
像黃河之水,洶湧澎湃,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
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我們是抗日者的先鋒。
歌詞集中概括地寫出了學校的性質、宗旨、作風、傳統以及責任、理想。這首歌因為時代的緣故,它的影響已經越出校園,走向社會。其中的歌詞“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成了幾代人貼在教室中的校訓。勵誌、激發對未來的憧憬,顯示出校歌強大的意識功能。
3.企業(團隊)歌
企業歌曲(團隊歌曲的典型代表)是近年來盛行的一種歌曲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公司等經濟團體,高度重視企業文化,企業歌曲以最明顯也最普遍、最直接的方式傳播企業理念,強化企業的集體凝聚力。它集中反映企業的特色,同時也宣傳著企業產品。企業歌曲是企業文化和商業廣告文化最好的結合範例。它對企業的宣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也是商品經濟時代企業歌曲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比如中國較大的釀酒企業五糧液酒廠,推出了它的企業歌曲。在CCTV-2“著名企業歌曲展播(MTV)”一欄中連播了14首關於它的歌曲。企業歌曲蓬勃興起,滲透到各種各業,與校歌不同的是,在一個企業中,企業歌曲通常不隻是一首,而是多首。它們從多方麵宣傳和傳播企業產品和企業理念,商業目的也非常明顯。
4.職業歌
職業歌曲,是為根據特定的職業而創作的歌曲。在職業歌曲中,有的是原來為了歌頌某種工作,後來被用作職業歌曲,甚至企業歌曲的,有的是後來專門而製作的歌曲。職業歌曲隨著時代和社會發展對職業的需要而不斷變化。
中國的職業歌曲,最早是軍歌。軍隊歌曲是中國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近代,黃遵憲就作出了《二十四軍歌》。《八路軍軍歌》、《新四軍軍歌》是中國現代軍隊歌曲的代表作品。軍隊隨著時代變化以及兵種的細分化,產生了各種鮮明特色的軍隊職業歌曲。不僅大多數軍隊的兵種都有自己的職業歌曲,而且歌曲和兵種都顯示出時代特色。比如梁信作詞、黃準作曲《娘子軍連歌》,今日往往為女兵所唱:
向前進,向前進,
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仇深。
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
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
由閻肅作詞、羊鳴作曲的反映空軍官兵情感的《我愛祖國的藍天》,常常成為空軍兵種歌:
我愛祖國的藍天,
晴空萬裏陽光燦爛,
白雲為我鋪大道,
東風送我飛向前。
金色的朝霞在我身邊飛舞,
腳下是一片錦繡河山。
啊啊水兵愛大海,騎兵愛草原,
要問飛行員愛什麼?
我愛祖國的藍天。
職業歌曲向各行滲透,並顯示出不同時代的分工特色。由薛柱國作詞、秦詠誠作曲的《我為祖國獻石油》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現在被石油工人作為自己的歌在傳唱:
錦繡河山美如畫,祖國建設跨駿馬,
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頭戴鋁盔走天涯。
頭頂天山鵝毛雪,麵對戈壁大風沙,
嘉陵江邊迎朝陽,昆侖山下送晚霞。
天不怕,地不怕,風雪雷電任隨它,
我為祖國獻石油,哪裏有石油,哪裏就是我的家。
佟誌賢作詞、曉河作曲的《勘探隊之歌》:
是那山穀的風,
吹動了我們的紅旗;
是那狂暴的雨,
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此歌產生於1953年,也明顯帶上時代烙印。像教師、警察、護士等職業歌曲也在不同的時代應運而生。
5.宗教儀式歌
宗教音樂對現代歌曲的吸收非常明顯。在一個佛教研究網站上,按照不同的宗教儀式,都有許多對應的流行歌曲,顯示出宗教歌曲品種之豐富。比如這首在台灣作為勵誌歌的《祈禱》,由翁炳榮作詞、三陽作曲,成為佛教祈禱歌的一種:
讓我們敲希望的鍾啊,
多少祈禱在心中;
讓大家看不到失敗,
叫成功永遠在。
讓地球忘記了轉動啊,
四季少了夏秋冬;
讓宇宙關不了天窗,
叫太陽不西沉。
宗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歌曲也是它的重要傳統,對西方傳統和現代歌曲的發展影響都很深遠。與此不同的是,中國不太崇尚宗教文化。佛學也是泊來品,但正如中國儒學對佛學、道學有極強的吸收力一樣,在中國寺院中流傳的宗教歌曲也對流行歌曲吸收消融得很快,這倒符合中國一貫的實用理性思維。
現代儀式歌曲的功能有很大的變異,作為一種象征和身份認同代替了原始儀式的功能,歌詞的意義突出,歌詞的功能加強。
二、頌歌體
宋代鄭樵道:“積風為雅,積雅為頌。”20世紀現代頌歌體,似乎也有這樣的特點,早期的頌歌來自民歌,借民歌改編而成,後來,文人參與創作,頌歌的內容和體式都有很大變化。根據歌頌對象,將其歸為4類,分別論述。
1.人物頌歌
人物頌歌以領袖頌歌為代表,在20世紀有醒目的曆史。
從40年代開始,此後30年都成為歌眾的主流歌曲。這段時間的人物頌歌很多都采源於民間歌曲,在此基礎上,加工、改編。
比如我們熟悉的《東方紅》,曲調采用陝北《騎白馬》調,由李有源填詞而成。
帶有民歌色彩的頌歌一般都比較通俗易懂,以比興開始,例如這首《大海航行靠舵手》,因為比喻生動,用詞流暢而得以廣泛流傳:
魚兒離不開水呀,
瓜兒離不秧。
革命群眾離不開共產黨,
毛澤東思想是不落的太陽。
這首歌奠定了後來很多領袖頌歌的比喻模式。民歌風格隻是表現在曲調和一些特殊的感歎詞中,其他的比喻大同小異,比如《紅太陽照邊疆》、《北京的金山上》等等。譬如這首《天上的太陽紅彤彤》:
天上的太陽紅彤彤,
心中的太陽是毛澤東,
他領導我們得解放,
人民翻身作主人。
1976年由付林作詞的《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可以算是那個時代的最後一曲,至此領袖頌歌從主題和表現手法上都有很大的變化。
從主題上看,由宏大主題向細微主題發展;風格上由豪邁、雄壯的陽性品質向溫柔細膩的陰性品質轉變;表達的手法也更為豐富,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