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格律體新詩(3)(3 / 3)

明乎此,我們就可以進入押韻的操作層麵了。這不外兩個問題,即韻部的劃分與押韻的方式(簡稱“韻式”)。

先談韻部。把韻母相同和相近的字歸並在一起,就是一個韻部。在行末使用同一個韻部的字,就押上韻了,就會產生“韻感”,使讀者取得審美愉悅。為了幫助寫詩的人準確地押韻,一直有一種工具書,就是“韻書”。韻書把同一個韻部所有的字集中在一起,而且在每一個字後麵排列以它收尾的詞語,以便選擇。不僅如此,流傳廣泛,大家公認和通用的韻書也就帶有某種“法定”的作用,詩中用韻違背之處便是犯規,稱為“脫韻”。

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鬱編的《平水韻》,以後的詩人用韻也大抵遵照這部韻書。《平水韻》劃分的韻部達106韻之多。而今天我們寫詩在用韻上比前人有了大得多的選擇麵。五四以後就有劉雪葦、趙元任根據當時所稱的“國語”編製新的韻書。後來許多詩人采用清代形成,已在民間曲藝中廣泛流行的“十三轍”劃分的韻部進行創作。這十三個韻部是:發花,坡梭,乜斜,姑蘇,一七,懷來,灰堆,由求,遙條,言前,江陽,中東,人辰。

此書不同於以往韻書的是,在《韻語檢索》之前,還有一篇《押韻基本知識》,實際上是一篇具有指導意義的深入淺出的音韻學論文。作者對韻部的選擇、押韻的寬嚴、押韻的若幹忌諱以及克服困難的手段都提出了寶貴的意見。當然,要熟練掌握用韻的技巧,真正得心應手地使用韻律這一工具,還得靠作者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去感悟、體味。而這個過程,將是詩藝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不斷獲得創造的喜悅的過程,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最後,介紹幾種常見、常用的韻式。韻式就是押韻的方式。在一首詩裏,可以視表現詩情的需要,隻使用其中的一種,也可以若幹種結合使用。

中國古詩最常用的韻式是偶韻,幾種近體詩是使用偶韻的代表性詩體。這種韻式對新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謂偶韻,就是詩的偶數行用韻,而奇數行不用韻,但是首行例外。如果不換韻的話,首行使用的韻字規定了全詩的韻部,這個韻字就稱“定韻字”。也有首行不用韻的,那最好是詩行較短,即頓數較少的作品。古詩中的五絕首行往往不用韻,而七絕首行不用韻就很少。七絕和七律首行不入韻的,一般有一、二行的對偶來彌補韻腳的缺位。

其他的押韻方式有:

交韻,就是奇數行與偶數行押不同的韻腳。用符號來表示,就是ABAB式。舉臧克家的名作《老馬》為例(前引戴望舒《煩憂》也是用交韻):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裏扣,

它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淚隻往心裏咽,

眼裏飄來一道鞭影,

它抬起頭望望前麵。

抱韻,就是四行詩裏,一、四行與二、三行分別使用不同的韻部。用符號表示,就是ABBA式。這種韻式主要是從外國的十四行詩引進的。但是遠在《詩經》中也可以找到抱韻的例子,如《野有死麇》、《漢廣》等篇,隻是後來不怎麼使用。

換韻,即在不同的詩節采用不同的韻部,達到搖曳多姿的效果。上引《老馬》即是換韻的實例。有一種每兩行一換韻的韻式,可以看做換韻的特例,稱為“隨韻”。陝北民歌“信天遊”就是以隨韻著稱的。受其影響,也押隨韻的新詩不少。

中國古詩中,以七言為主的歌行體經常換韻。試讀李白的《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即可體悟。詞中的換韻就非常普遍了:《清平樂》是上下闋換韻,而闋內換韻也不罕見,如《菩薩蠻》,上下闋各4行,均為兩行一換韻,屬於隨韻。

新詩中換韻的方式很靈活,比較長的詩節也有節內換韻的,如前引朱湘《采蓮曲》用的10行詩節,節內采用了3個不同韻部。

各種韻式的使用,如同其他格律手段一樣,當然是為表現詩人的感情服務的,都是表達內容的工具。但是有不有這個工具,這個工具使用得好不好,畢竟大不一樣。徒手搏虎畢竟比獵槍打虎難得多,要有更加高強的本領。

聞一多先生有一段關於用韻的話實在說得太好了,讓我們用這段至理名言來結束本節的論述吧:

中國韻極寬,用韻不是難事,並不足以妨害詞意。既然這樣,能夠用韻的時候,我們何必不用呢?用韻能幫助音節,完成藝術;不用正如藏金於室,而自甘凍餒,不亦愚乎?

第六節 幾種固定詩體的探討

中國古詩,在唐代成熟了近體詩,包括五絕、五律和七絕、七律,共計4種(排律不算,因為行數不定)。近體詩和古風一道,玉成了我國詩歌不可逾越的黃金時代。近體詩就是4種固定詩體。而各種詞牌、曲牌,都是一些固定詩體,共同托起了宋詞、元曲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