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格律體新詩(3)(2 / 3)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有人就認為不押韻。其實,在這裏,“者”照古音應該讀如zha。這樣不就押韻了嗎?

雖然新詩是從外國自由詩脫胎而來的,但是若按是否押韻來加以區別,有的流派押韻的作品占據主流,如新月派;而有的流派不押韻的作品占居主流,如七月派。而有的兩者相當。中間雖然也有反對用韻之說,卻沒有太大的影響;也有無韻詩盛行的時候,但是總不是很長。對不押韻的自由詩,往往有批評的聲音;反對押韻的意見,往往也會有爭論的發言。就是新詩祖師爺胡適,他的《嚐試集》也是押韻的作品占絕大多數。他在著名的新詩8年總結《談新詩》中,也明確地說:“至於用韻一層,新詩有三種自由:第一,用現在的韻,不用古韻,更不拘平仄韻;第二,平仄可以互相通押,……第三,有韻固然好,沒有韻也不妨。”他的意思很明顯,不過是在肯定韻律的前提下,也容許無韻詩的存在罷了。

新詩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郭沫若在創作上成就遠在胡適之上。胡適雖然是第一本新詩集《嚐試集》的作者,但是那些作品被認為是一種“解放體”。郭沫若倒是提倡過“不借重音樂的韻語”的所謂“裸體詩”,但是他是確指散文詩和自由詩的。而且,他自己的創作,就連早期的代表作,也是有韻與無韻各有千秋的,更別提繼《女神》之後的《瓶》以及翻譯的《魯拜集》,都是有韻詩了。

另一位曾經明確主張“廢韻”的詩人戴望舒成為反對韻律者的口實。他的創作確實也經曆了由用韻到無韻的轉變。但是他的整個創作,在是否用韻上,走了一個“之”字形,卻是津津樂道於《我的記憶》、《斷指》等無韻詩的人們所未曾注意的。他的前期作品中,膾炙人口的《雨巷》、《煩憂》都是用韻的典範之作,作為後期向音韻回歸的產物,詩集《災難的歲月》,又使詩人達到了創作的新的高峰。戴氏的譯詩數量遠遠超過創作,而譯詩大多押韻。

艾青作為新詩曆史上一位大詩人,他提倡新詩的散文美影響深遠。現在回頭檢視,應該說是消極影響更大些。然而他自己的創作止於散文美的吸取,類乎中國詩史上的“以文入詩”和“以文入詞”,詩的主體地位並沒有喪失,亦即並未達到“散文化”的地步。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的《大堰河》與氣勢恢弘的長詩《大西洋》、《光的讚歌》,就是充分利用了散文美的自由詩的成功之作。然而艾青並沒有拋棄韻律。特別是他的後期作品出現了明顯的向格律的靠近。本章第一節引用的艾青關於詩的形式的意見,表明他對於韻律是沒有絲毫偏見的。

縱觀中國新詩發展的曆史,詩人們用韻與否,大抵是符合胡適的主張,各自根據表達的需要來決定。有規律地押韻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大約與無韻詩平分秋色。這是有統計學的依據的。李怡在《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一書中,就通過幾個有代表性的詩歌流派選本,進行分類統計,得出了這個結論。

20世紀50年代以後,直至80年代中期,用韻已經成為詩的主流。隻是在最近20年內,無韻詩隨著新詩散文化的惡性發展,才幾乎主宰了整個詩壇,仿佛押韻真正是“可怕的罪惡”。

這種現象,跟隻有自由詩而沒有格律詩一樣,是極不正常的,不利於新詩健康的發展,不利於新詩為廣大的讀者所接受。

由此看來,韻律之於詩的重要意義是不容質疑的了。自由詩有不押韻的自由,當然也有押韻的自由。而自由詩的押韻與格律詩的押韻,其區別就在於是不是有一定之規。至於格律詩,押韻是普遍的正常的存在,韻詩處於正宗的地位。考慮到英詩有“素體詩”的成例,姑且承認無韻卻遵從節奏規範的作品在格律詩裏的“合法”地位。但是這隻是一種特殊待遇,隻是聊備一格,“允許存在”而已,而不可能僭越本位。

押韻的曆史幾乎與詩史同步。隨著語音的演變,音韻也隨之變化。唐韻不同於先秦,詞韻不同於詩韻,今韻當然不同於古韻。新詩不像當今舊體詩詞,用韻有依古還是傍今之爭,在依照普通話語音押韻這一點上是沒有爭議的。我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除非有特殊的需要,或是詩人有探索的興趣(徐誌摩就寫過用他家鄉硤石土音押韻的詩),不能用方音押韻,更不能普通話與方音混用。這也應該是詩界共同遵守的準則。

漢語在世界語言之林裏,無疑是一個“富韻”的語種。這給詩人們用韻帶來了便利。目下,用韻一般又不分平仄,隻要能讀準字音,熟悉《漢字拚音方案》(如今連小學生都懂,況詩人乎),掌握比較豐富的詞彙(這對於詩人,亦屬本色當行),選擇韻字還能夠難倒詩人嗎?就是在學習階段,隻要有一本《新華字典》,一本韻書在手,困難也可以自行克服。

關於韻律,我們還需要明確:什麼是押韻?押韻就是在詩行的末尾使用韻母相同或者相似的字(即韻字,又稱“韻腳”),以期達到音調優美和諧的效果。過去還有“頭韻”一說,即詩行的首字用韻。由於其效果不甚明顯,又有些流於繁瑣,而今已經很少考慮。詩行內部的詞語同韻,稱為“內韻”或“中韻”,那是自然形成的,一般並不著意安排。還有一種特殊的韻法,稱之為“陰韻”。這就是韻字安排到詩行的倒數第二個字,而尾字一般是相同的虛詞,參見注即可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