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格律體新詩(2)(3 / 3)

因為他認為對稱原則對格律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實際上,整齊式也是一種對稱的形態,隻不過其對稱的特點被整齊所掩蓋罷了),所以都冠以“對稱”二字。但是,為了稱說的方便,可以分別簡稱整齊式、參差式和綜合式。

本書綜合幾家的意見,把格律體新詩分為整齊式、參差式和複合式。

這種分類,不僅符合格律體新詩的實際狀況,而且追根溯源,也與中國古典詩歌的形態吻合。如果說詩基本上是整齊式,那麼詞、曲基本上就是參差式。二者交相輝映,形成一部偉大的詩史,構成一座充盈的寶庫。

下麵就對格律體新詩的三種體式加以論述:

一、整齊式

一般有兩種情況,即鄒絳劃分的一、二類:每行頓數和字數都相等,或者頓數相等,而字數允許參差不齊。讚成前者的以聞一多為代表,讚成後者的以何其芳為代表。程文力主前者,並稱之為“完全限步說”,孫則鳴認為二者皆可。不妨說,這兩種情況可以算整齊式的寬、嚴二體,可以任由詩人在創作中自便,而不必置可否。其走向尚待實踐來確認。

要指出的是,“齊言體”要建立在“等頓”的基礎上。所謂硬切的“豆腐幹”就是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朱湘算新月派裏節奏調理得好的一位詩人,他的《石門集》中許多十四行詩都是11字詩行,看起來很整齊,但是大多是四、五頓間雜,並不協調。就是在聞一多的作品裏,也不難找到這樣的例子。駱寒超在《20世紀中國新詩綜論》裏就引用了他的《春光》一詩的8行為例,進行音頓劃分,結果有6行是四頓,而五頓和六頓各有一行。雖然看起來整整齊齊,都是12字一行,實際上節奏並沒有做到整齊。

受古詩的影響,“齊言”一直是有些意欲創格的詩人的夢想。於是在七言的基礎上延伸為九言就順理成章成為首選的方案。九言詩行,按半逗律或者上五下四,或者上四下五,每行必然安排3個二字頓、一個三字頓,寫起來的確比較順當,所以喜歡使用的詩人不少。對九言體興趣最大的前有林庚,後有黃淮,各有佳作傳世。聞捷和袁鷹合寫的訪問巴基斯坦的詩集《花環》,幾乎全部是9行四頓體的短詩,輕靈優美,相當成功。

比較常用的是七言體,其次就要數十言了。按照半逗律分割,可以有上五下五、上六下四、上四下六3種方式,個別情況下,還可以是上三下七的分割。當然二字頓和三字頓的安排就更加靈活多樣了。比如第一種方式就可以是32/32,23/23,23/32,32/23四種。且看林庚的名作《北平情歌》,這是一首“五五式”的成熟十言詩:

冰凝在/朝陽//玻璃/窗子前

凍紅的/柿子//像蜜/一樣甜

街上有/疏林//和凍紅/的臉

冬天的/柿子//賣最賤/的錢

對於三、四行的末頓做了如前所述的形式化處理,即把助詞“的”後靠了。可以試試,這樣念並不別扭。

整齊式的格律體新詩,可以從每行一頓到六頓,上了七頓節奏感就會大大減弱,所以除非特殊需要,不宜輕易采用。

二、參差(對稱)式

參差式就千變萬化,不可窮盡了。這是鄒絳劃分的第三類。

隻要想一想宋詞中上下闋對稱的詞牌,就可以知道參差式格律體新詩是怎麼回事,是什麼模樣。二者之間有著割不斷的血緣關係。

青年詩人何房子是寫自由詩的,卻師從鄒絳研究過格律體新詩,創造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基準詩節。所謂基準詩節,就是一首參差式格律體新詩中,其他詩節在節式、韻式上都必須“亦步亦趨”地複製、“克隆”的詩節。它通常是詩的第一節,是詩人靈感的產物,是詩人情緒律動的記錄。聞一多曾對朱湘的《采蓮曲》讚不絕口,稱其具有內容與格式、精神與形體調和的美。試看其一、二節:

小船呀輕飄,

楊柳呀風裏顛搖;

荷葉呀翠蓋,

荷花呀人樣嬌嬈。

日落,

微波,

金絲閃動過小河。

左行,

右撐,

蓮舟上蕩起歌聲。

菡萏呀半開,

蜂蝶呀不許輕來,

綠水呀相伴,

清靜呀不染塵埃。

溪澗,

采蓮,

水珠滑走過荷錢。

拍緊,

拍輕,

槳聲應答著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