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4日
在網上看了西北大學現代學院的介紹,覺得他們辦學認真,有追求和理想。如今教育產業化的傾向,致使不少高校盲目的擴大招生,提高學費,增加經濟效益。公辦大學且這樣,民辦高校就“更上一層樓”了。在國外,大學都是公益性事業,不管國立或者私立,總把培養人才放在第一位,賺錢不是主要目的。
西北大學是百年老校,在中國西北地區的文科院校裏,算是首屈一指的。現代學院由西大申辦,社會力量參股,管理體製是新模式,因而少保守,多朝氣,讓人看好。
突然想起一件事,於是坐在辦公室裏,給現代學院劉家全院長寫一封信,談成立中國散文研究所的設想。散文是文學的一大門類,但不被重視,現在全國的高校裏,有數個詩歌方麵的研究所,小說方麵的研究所,可散文幾乎是空白。前幾年南方某大學曾動意了散文研究,但隻開過一次會,就無影兒了。
做事既要有創意,還要能堅持。有時創意好辦,靈機一動就來了,但堅持卻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包括人力的、物質的、環境的基礎,投入,氛圍等等。
2005年6月11日
晚上7時,手機響,短信到,打開一看,是劉家全院長發來的:“陳作家,您好!來信收悉。感謝您對西大現代學院的認可和褒揚!您提議成立‘中國散文研究所’的設想很有意義,這幾天我在西安,明後天都可以見麵。明天周日能多聊會兒,不知您有何安排?後天上午9時以後也行,如方便可回短信商定時間地址。順致端午節好!劉家全。”
回複短信,確定了唔麵的時間地點。原來今天是端午節,我都記不住,從短信中能感覺到劉院長是個謙和禮義的細心人。
2005年6月12日
下午2時半,按約定到高新四路15號,西北大學的桃園校區內,拜見現代學院董事長兼院長劉家全先生。劉院長已在辦公室等候,他是陝西眉縣人,生於1953年,西安醫學院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多年,後搞醫藥企業的開發,算是有成就的學者型實業家。現在辦教育,他把醫學事業的認真、嚴謹、負責的作風也帶了進來。學醫的人有著拯救思想,守則獨善其身,用醫生的職責來療治每一個病人;放在兼濟天下,呼籲社會的真善美。魯迅是學醫出身,郭沫若亦是,他們後來轉型到人文領域,操持精神的拯救工作。
我談了創辦散文研究所的意義和工作計劃,劉院長詢問了有關細節。其間我們談到名家與教育,五四時期,很多作家都在大學裏當過老師,也願意與學生交流。當然,有些名家作品多,但講課不行,XX口才表達差,學生聽不清;XX講到科研深度上去了,學生聽不懂。但那個時期尊重人才,沒有現在這麼多條條框框。沈從文沒上過大學,北大的校長可以聘請他當寫作教授,同樣也培養出了一批學生。
談了一個半小時,出來時,劉院長親自開車,送我到校園大門口。其實不遠,也就幾百米,但他表示了尊重和禮遇。
2005年6月17日
下午5時半,應約繼續去現代學院,向劉院長及李、朱副院長談成立散文研究所的方方麵麵。上次與劉院長會談是初識,帶著個人色彩,這次則是正式的領導班子集體會議,有決策性質。
2005年6月19日
上午,劉院長打電話,說是院務會議已經研究決定,同意成立中國散文研究所,聘請我出任所長。並要求最好在這個月內,正式對外掛牌。
散文研究所的成立從動議到決定,也就10多天時間,這個工作效率夠快夠高的。想起我認識的一位在大學裏當書法教授的朋友,說他申請成立一個書法研究所,先要寫申請報到係裏,係裏壓一段時間開會研究了,然後報到學校科研處,科研處太忙很長時間顧不上考慮,完了還要上學術委員會討論,最後還得上校長辦公會決審,反正報上去快一年了,現在還沒批下來。可見現在大學的衙門化、官僚化多嚴重。
由此我想到劉院長他們是真正想幹事情的人,我慶幸與他們有緣相遇。我也是個做實事的人,最討厭那些繁文褥節和虛套過程。唱戲嘛,不在於舞台大小,而在於唱得好壞。台子搭得高大宏偉,如果其聲衰衰亦不頂用。
2005年6月23日
在學院研究召開散文研究所成立大會事宜,時間、地點、邀請的嘉賓名單等,我提出了一個方案,學院領導進行補充和完善。
劉院長把院發(2005)17號紅頭文件給我,文件標題是《關於成立“西北大學現代學院中國散文研究所”的通知》,內容這樣寫:“為加強我院學科建設,促進中國散文的研究和創作,經研究決定成立西北大學現代學院中國散文研究所。聘任陳長吟同誌為研究所所長。中國散文研究所是我院下設的一個學術研究機構,除專責研究中國散文外,另參與我院文科類學科建設、擔負部分教學工作、建設中國散文網、發起散文界的學術活動等。”
2005年6月25日
給陳忠實、肖雲儒等先生送請柬。
下午約邢小利、朱鴻、仵埂等散文界的朋友在小寨的“人人樂”小聚,聽取他們對散文研究所的建議。
晚上寫講話稿《歌唱散文》。
2005年6月27日
下午三時,中國散文研究所掛牌儀式在西北大學桃園校區舉行,參加人員有陳忠實、肖雲儒、費秉勳、和穀、朱鴻、沈奇、張國俊、方英文、孫見喜、張書省、李天芳、龐進、仵埂、李浩、劉煒評、王春、李向紅等作家,學者以及新聞界記者共30多人。劉院長致辭,陳忠實、肖雲儒揭牌,朱鴻等人講話。
劉院長在致辭中說:今天,“中國散文研究所”在我院落戶,正是文化大家、學者名流參與大學思想文化建設,大學與社會互動的一項積極成果。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散文研究所”並不隻屬於西北大學現代學院,而是我們西安、陝西乃至全國文學界、散文界自己的研究機構。我們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支持將“中國散文研究所”辦好,使它從誕生之日起就迅速成長,發育成熟,成為中國散文界、文學界一個好的信息平台,成為作家、評論家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著名文化學者,“形散形不散”的創作者肖雲儒在講話中說:熱烈祝賀散文研究所成立。散文組織,我聽說過有各種學會,但從事研究性的實體,好像我們國家還是第一次,所以對國家的文學發展將是很有意義的。新時代的散文,新時代的年輕的散文作者,都有許多新的探討,需要我們去關注。比方說,網絡開始之後,各種聊天室,論壇的貼子,就正在創造散文原素,它的互動方式,青春感,現代性,都給在農業文明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中國散文,提出了很多咄咄逼人的問題。網絡的特別私密化,導致散文的個性化有獨異特色,並把這個“獨異特色”推向極致。同時,互聯網的大批量的複製和傳播,又導致散文寫作經驗的批量複製,使它消除了個性,這是兩極的矛盾,怎麼克服,值得我們去研究。我想,這也正是現代學院領導和陳長吟先生成立散文研究所的一個宗旨吧!
2005年7月6日
寫出“中國散文網”的建設方案,下午送到西安睿辰文化公司去,請他們做個經費報價。該公司主辦的“中國西部文化網”已運營好幾年,讀者評價不錯,是西部地區較早的有影響的文化文學網站,也曾做了介紹我的專題,其內容結構和網頁設計我都比較滿意。
2005年7月13日
發走幾百封關於“網絡散文討論”和“中國散文家檔案”的約稿信,為“中國散文網”準備資料。建網的合同已簽,報價5300元,最終的價格是4280元,要有自己的數據庫和後台技術管理係統。
2005年8月4日
審看“中國散文網”的首頁設計,有兩點不滿意:一是色彩太嫩,綠色固然好,富有青春意味,但厚重大氣不夠,散文還是沉著成熟一些好;二是動畫圖片太地方化,什麼西安城牆、大雁塔、兵馬俑啊,老一套的黃土地特色,散文網要麵向全國,要有科技時代的朝氣。舊與新,薄與厚,沒有嚴格界限,關鍵是要把握好一個“度”。適度為宜,差一點不行,過一點也不好,這是對審美水平和技術能力的考驗。對於年輕人來說,現代技術是沒問題的,但在精神層麵的表達上,總是不到位。
2005年8月8日
帶著鮮花果籃,與劉院長、朱德海老師、王春一道,去和平路11道巷省委幹體所看望賀抒玉老師。
賀老師是德高望重的文學前輩,長期主持《延河》的編輯工作,扶持了不少青年作家,路遙就是她去陝北做工作,然後調到省作協來的。1975年,我的一篇小說《牆報主編》,經賀老師指導修改,準備刊發在《延河》雜誌上。接著,賀老師又向人事部門推薦,要把我做為基層的文學作者,特招到作協來工作(後來我上了大學,此事做罷)。
賀老家麵積不大,還是多年前的舊房。客廳裏擺著老沙發,麵子都磨得褪色發光了。賀老身體不好,但精神很好,她拿出四卷本的《賀抒玉文集》,簽名送給我們。我們向她彙報了散文研究所的情況,並向她請示兩點:一是準備建立李若冰紀念室,二是準備召開李若冰散文研討會。這些,都得到了賀老的肯定和支持。
臨走時,賀老取下窗口掛著的李若冰喜愛的一個駝鈴,桌上擺著的李若冰用過的一個硯台,櫃頂放著的戈壁舟送給李若冰的一個瓷罐,交給劉院長,說這是李老的遺物,放在將建立的李若冰紀念室裏。
下了樓,劉院長很感慨,像李若冰賀抒玉這樣的老革命老作家老幹部,如今還住在陳舊的小房子裏,其品德精神讓人敬佩。
2005年8月29日
讀《李若冰文集》,共四卷,選了李老1953——1996年間40多年的作品,有120萬字,李老是西部散文第一人,他的作品充溢著青春的昂揚向上的氣息,曾影響了一代人。當年,不少年輕人在他作品的感召下,奔赴西北建設前沿,開拓奉獻,這種力量是今天的文學作品所達不到的。
去西部文化網,指導他們繼續修改完善中國散文網的設計。在人們的感念中,好像西北,好像陝西就是黃土高原,陝西人也是有意無意的強化著自己這種個性,其實不然,西北也有綠洲,陝西的綠色秦嶺麵積很大。另外,中國散文網麵向的是全球華語散文讀者,要通達共賞,要有世界意識,不要受某種局限。
2005年8月30日
做成一件事,需要10年功夫。
《美文》1992年創刊,在賈平凹的帶領下,10多個人的團隊幹了10年,才把這份雜誌推到了頂峰。現在,刊物進入了維持和護理的階段,衝擊力已弱,再提高和前進一步都比較難了。這其中的原因,與時代變化、人力資源、主持者與觀賞者的新鮮感及互動性、智力開發的極限都有關係。
要想把散文研究所做出名堂,也非10年功夫不可。人力財力的有限,是最大的製約。有了好的想法和策劃,人少錢少是實現不了的。但我會盡最大的努力,為文壇做一點有意義的事。10年後,散文研究所如果能成為中國散文的博物館,資料庫,就是我最大的貢獻。
吟出一首順口溜:
夜讀散文到通宵,早起街頭吃沒糕;
上網擊鍵論江山,開啟“伊妹”樂陶陶。
2005年8月31日
中國散文網的後台程序終於做完,發上互聯網的空間進行測試。目前網站隻是個空殼子,好像蓋大樓,主體已封頂,還要裝修,更重要的是充實內容。
給全國散文界朋友發了100多份建立“中國散文家檔案”的征稿啟示,又打了很多電話。中國散文學會的林非老師、王宗仁老師都很支持,雲南的於堅在電話中問及網絡的版權和稿費問題,這點比較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