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散文研究所筆記(2 / 3)

2005年10月10日

去三學街定做“中國散文網”的噴繪背景布、簽名布、標牌等。

在學院參加劉院長主持的碰頭會,商定了中國散文網開通儀式暨全國首屆網絡散文研討會,放在10月17日舉行,又商定了邀請的嘉賓名單以及會場布置等事宜。

寫了《中國散文網名稱釋義》等文章。

2005年10月16日

下午4時帶小車去鹹陽機場接林非與王兆勝。林非老師是中國散文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博士生導師,著名的魯迅研究和散文研究專家,今年已74歲,身體不太好,他能答應來西安參加散文活動,實在讓人感動。王兆勝先生是文學博士,很有前途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理論家。

在西大賓館陪林老師吃了晚飯,又開車陪他們去鍾鼓樓、南門、雁塔北廣場看夜景,聊散文。

2005年10月17日

早6時許,去火車站接王宗仁與董彩峰。王老師是陝西扶風人,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對陝西的文學一直很關心。小董是中國散文學會的辦公室主任,第一次來西安。

下午2時,參加會議的嘉賓陸續來到西大桃園校區。到的最早的,是賈平凹,來後簽了名,又上7樓散文研究所的辦會室參觀、照相。2時半,會議在圖書館準時開始,由林非、王宗仁、賈平凹、劉家全為中國散文網揭幕,然後劉院長致辭,我介紹散文網籌建情況。劉院長又為林非、王宗仁、賈平凹頒發了中國散文研究所特邀顧問的證書。林非講話說:“中國散文網的開通是全國散文領域裏的一件大事。它一定會通過與廣大散文愛好者的互動與交流中,充分展示當前散文創作和理論的麵貌,推動21世紀整個散文理論的向前邁進。”

開通儀式完了後,是網絡散文研討會。賈平凹、高建群、方英文、張豔茜、張國俊、李誌慧、和穀、龐進、孫見喜、張孔明、楊瑩、王新民、沈奇、韓魯華、史飛翔、冰水一度等20多位作家,教授,網絡寫手紛紛發了言。這樣的探討網絡文學寫作的會議,在全國範圍內還是首次。

我致辭的題目是《閱讀方式的革命》,我認為:用鍵盤代替鋼筆,其實是一個書寫方式的革命。這個革命成功地改變了大家的案頭勞作,減輕了媒體的負擔,加快了文學作品麵世的周期。利用網絡來獲取信息,我認為這又是一個閱讀方式的革命。現在的知識分子,中青年讀者不一定經常讀書,但他們會經常地上網來看新聞、讀文章、查資料、瀏覽圖片。由於電腦的運用和網絡的普及,文學作品的問世就變得很容易了。但事物都有兩麵性,在網絡文學繁榮的同時,由於它的隨意和自由,每個人都可以任意去發表文章,也就給一些人提供了自我表現、個性膨脹的機會。於是,網絡上各種垃圾、各種汙染環境的聲音也比比皆是。如何引導、如何管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創辦中國散文網,就是中國散文研究所對網絡文學的一種理性的參預,一種客觀的實踐。

2005年10月18日

上午是林非老師的講座,題目是“我為什麼喜歡散文”,聽眾為西北大學現代學院漢語言文學係的400多名師生以及部分社會上的文學愛好者。階梯教室裏擠滿了人,效果不錯。

下午開始是王宗仁老師講座,題目為“我怎樣寫散文”。然後是王兆勝先生講“當下散文的局限分析”。能聽到這樣高檔次的講座,真是學生們的福氣和運氣呢。

2005年11月23日

下午史飛翔帶車來接,去太乙宮西安翻譯學院,晚上為該院文學通訊社的200多名學生講散文創作。一個多小時,分三部分:散文的概念,散文的標準,散文的寫作。然後是對話互動,針對學生的提問來解答,有“如何看待陝西這個文學大省?”“如何看待讀者對作品的認可?”“作品的思想高度,要上升到哲學層麵嗎?”“我想畢業後從事文學工作,現在要做哪些準備?”等問題。現在的大學生思維活躍,也實際。與青年人交流很有意思,需要知識廣泛,不保守才行,解答的結果他們還是比較滿意。

2005年11月26日

早上6時起來,趕往桃園校區,8時整給現代學院文學創作班的學生講“散文的時代精神”。開講之前,搞個小調查,請想當作家的同學舉手,好幾個。再請想從事文學工作的同學舉手,人更多了。看來報考西北大學文科的學生,還是喜歡文學的居多。

文化工作部將講座全程錄了視頻,準備放在學院網站上去供觀眾長期欣賞。講課並不是我的長項,不會誇誇其談和一套一套背誦詩詞與範文,但因為有創作實踐經驗以及文學的個人理解,所以對學生們來說就有幫助和收益了。

2005年11月28日

“中國散文網”的博客前幾天已經開通,為了保證質量,避免亂發廣告和不正當的內容,就采取審核注冊的辦法,對申請者的根底有所了解,則不會出問題。另外,也減輕了管理員時刻審稿看網的麻煩。

我的博客名稱叫《吟廬散墨》,在自我介紹中寫了一首藏頭詩:

長安城裏一盞燈;

吟出春夜千般情;

博覽群書不知曉;

客自遠來敲門輕。

打頭的四個字就是:長吟博客。

2006年2月2日

編好散文研究所的刊物《散文視野》創刊號,以散文理論和網絡散文選萃為主。在目前,網絡還不能完全代替紙質,尤其是在便攜性方麵。散文網是普及,《散文視野》則是精品。

2006年3月3日

給賀抒玉老師打電話,商量召開“李若冰散文研討會”的事,賀老師說時間放在清明節之後,4月中旬,那時天氣暖和一些。賀老師身體不好,冬天不出門。

給肖雲儒老師打電話,希望研討會由中國散文研究所與陝西省文聯共同主辦,因為李老退休前是省文聯主席。開會費用由現代學院承擔,省文聯掛名就行了。肖老師說他與其他領導商量一下,然後答複。

2006年3月6日

《散文視野》已排出來,但封麵不理想。劉院長的意思刊名不要用印刷體,最好請個名家題寫。

給餘秋雨老師打電話,是馬蘭接的,說他們在深圳,餘老師今年給“鳳凰衛視”開專欄“秋雨時分”,每周錄一次節目。我把題寫刊名的意圖說了,馬蘭說餘老師沒電話,你發個手機短信過來吧,我轉告他。

餘老師到底寫不寫,還是未知數呢。

2006年3月13日

淩晨時做了一個夢,我出版了一本書,是餘秋雨寫的序言。但有人對餘秋雨說:陳長吟說你的序言寫的不好。後來我見到餘老師,對他說,我不可能說這種話,因為這樣說隻能降低我作品的水平。餘老師信之。

起床時心想:今天可能會收到餘秋雨的題字。到單位後,果然有快件,是馬蘭從深圳華僑城中旅廣場寄來的。拆開一看,是“散文視野”4個大字,下邊還有“餘秋雨題”幾個小字,瀟灑俊美。立即給馬蘭發短信致謝。

2006年3月14日

《陝西日報》記者淩雲鵬來家采訪,讓我談談陝西散文創作的成績、不足以及如何改進等等,陝報要做一個“穿越陝西文壇”的主題策劃,分小說、散文、詩歌、理論四個版塊陸續進行。散文這一塊,他們覺得散文研究所最有發言權。

我們談了一個多小時,攝影記者在旁邊拍了照。

2006年4月11日

上午去陝西省文聯,向駐會副主席黃道峻彙報了李若冰散文研討會的籌備情況,然後在邀請函上蓋了文聯的公章。接著去賀抒玉老師家,把會議邀請函送給她,又商量了23日開會的細節。

2006年4月17日

會議邀請函已陸續寄走或送達,賀老師很操心,打了幾次電話,增加了好幾個人,還說有人找到她,要求參加會議。按照賀老師的意思,為新增的人補發了邀請函。這是幾十年來關於李若冰散文的首次研討會,大家的積極熱情很正常,也說明李老的口碑在。

過去,李老和賀老都曾給過我一些幫助,散文研究所成立後舉行的第一個專業研討會,就是李老的散文,這是工作性質,眾望所歸,也是我的心願。人應該知道感恩,文學需要傳承,道德也需要傳承。當下社會中有些人過河拆橋,唯利是圖,人走茶涼,的確令人厭惡。

2006年4月22日

“李若冰散文研討會”上午9時在西北大學賓館召開,邀請的外地嘉獎有石油部文聯路小路、姚治曉,四川大學教授曾紹義,《海燕·都市美文》主編古耜,長慶油田文化部長第廣龍。本地的嘉賓有高建群、李星、趙熙、孫見喜、和穀、京夫、博厚、冷夢、朱鴻、李誌慧、史飛翔、馬平川等。李老的妻子和兩個兒子也到會。

劉家全院長與黃道峻副主席代表主辦單位分別致辭,接著賀抒玉為現代學院的“名流紀念館”捐贈李老遺物,然後開始研討,與會的20多位嘉賓紛紛發言,對李若冰的散文創作評價很高,認為李若冰是我國西部文學的開拓者和中國石油文學的奠基者,是陝西銜接延安革命文藝、建國17年新文藝與新時期文學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柴達木手記》《塔裏木書簡》中充盈著一種現代意識,很早以前就有著一種自然觀念,表現了人和自然相知的主題。

研討會進行了一天,熱烈圓滿,賀老師很滿意。

2006年4月24日

上午請曾紹義教授與古耜主編到現代學院講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400多名學生聽講。曾教授的題目是:“談談散文創作的幾個問題”。著重對秦牧、楊朔、劉白羽等前輩作家的散文進行了分析和重新評價。古耜的題目是:“當下散文創作的態勢、熱點和走向。”信息量大,切合當前散文創作。

中午陝西省文聯在雍村飯店請客,我與劉院長陪外地來的朋友路小路、姚治曉、古耜、曾紹義夫婦去參加,文聯這邊有黃道峻、賀抒玉、建群、和穀及李星。

2006年7月7日

下午在學院的二樓圖書館,召開“紫香槐杯網絡文學征文評獎頒獎會暨中國散文研究所成立一周年紀念會”,我先介紹了評獎過程,又總結了研究所一周年的工作,然後開始頒獎,完了後是嘉賓發言,大家請肖雲儒老師帶頭,他說:“現代學院為散文做了很多事情,辦第一個散文研究所,辦第一個中國散文網,召開第一次網絡散文研討會等。散文與現代結合起來,與獨立學院結合起來,是散文回歸民間的體現。散文的階段分古典文言文,現代白話文,目前是散文行為,散文是日常生活。”張豔茜接著說:“現代學院氣派很大,扛起中國散文研究所這個大牌子,在全國搶占了先機。”隨後李誌慧、孔明、王新民、馬文敏、傅曉鳴、史飛翔等也發了言,劉院長總結說:“散文是所有學生都需要的,小說和詩歌就不一定。散文是中國文學主流,可以消解目前校園文化的世俗化。不希望散文網辦得多麼火爆,而在於一種精神和品位的堅持。”

晚上吃飯時,與孔明,王新民等人商量,以散文網的博客為主,編輯出版一套“博客散文叢書”,他們都很讚成,覺得這套書策劃新,有開創散文與網絡、與博客結合出版的版本學意義。以前,有些名星的博客出版後暢銷一時,但人們讀的不是文學,是名星生活。純散文博客的出版,並且成套書,過去沒有。咱們出書時,把網友的跟帖評論也附上,充分顯示博客的方式和性質。

2006年8月15日

給賀抒玉老師打電話,想在現代學院的校園內立一尊李若冰的塑像。此事上次與石油部文聯秘書長路小路談過,他很支持,說是可以兩家合辦,石油文聯的“鐵人文學基金會”出一部分錢。但賀抒玉老師說,這事她很支持,可石油文聯那邊有變化,陝西有人對路小路說,現代學院名頭不響,新校區也沒有多少人去看,塑像還是立在格爾木好。我強調說:當然,李若冰曾在柴達木盆地的石油勘探隊深入生活,那兒也有紀念意義。但他畢竟是個文學家,在遙遠荒涼的格爾木又能受到多少人的重視和參觀?李老是陝西人,以散文創作立身,在散文研究所的散文園裏造像最合適,並且咱們已經開了李老的散文研討會。另外,大學是個社會文化公益性機構,對作家的紀念會更長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