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美文》創刊日誌(1 / 3)

水流過有痕跡;

鳥兒飛過有聲音;

那些跡印和聲響;

藏在人的心裏。——題記

1991年11月27日

帶著簡單的行李和書籍,到蓮湖巷內的西安市文聯報到。站在樓頂,微風吹過,夾有樹木的清香。小樓的北麵就是聞名的蓮湖公園,以前在老作家碧野的日記中曾看到他抗戰時期進出此公園的往事。據說過去這個公園很大,後來修建蓮湖路,將公園攔腰斬斷,隻保留了南邊幾百平米的園區。市文聯原來的辦公地方在鍾樓下的社會路,那是老巷內的一個古舊院子,有點明清遺味兒,隻是巷子太窄,汽車行駛困難,院子也太小,不適合事業的發表。於是,文聯組聯部的一位幹部給時任黨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同誌寫了一封信,得到總書記的批示,才在蓮湖公園旁割出一個角兒,蓋起了這棟馬蹄形的三層簡易小樓。

將相關調動手續交給辦公室,又填寫一個“西安市控製遷入市區人員指標卡”,憑此卡才能上戶口。

1991年11月28日

與編輯部的幾位老同誌見麵、聊天,有宋叢敏、王大平、賈玉森、李誌清等。1980年創刊的《長安》雜誌,已於1989年動亂之後停刊,但偌大的西安古都不能沒有一份文學刊物,於是市委宣傳部決定重打爐灶另開張,由文聯和作協的主席賈平凹掛帥,組建一個新的《長安文學》編輯部,集納舊部,補充新力,積極運作,申請刊號。本人雖是第一個調入的新生,但過去就與大家認識,倒也沒有隔閡。同誌們決心和熱情都很高,要把新的雜誌辦成高檔次的純文學刊物,同時還要利用發行部,廣告部等,搞活經濟,適應時代的發展。

1991年11月29日

中午去北油巷內的賈平凹寓所,向主編報到。剛好有新的樣書送來,主人就簽名送了《賈平凹小說精選》一冊,綠色封麵,一對簡約變形的男女剪影其上,清新素雅,很好地表現了書的風格,喜歡。

叢敏帶著雕塑家陳雲崗也來找主編,說是雕塑家準備辦一個雕塑工作室,可以掛靠在編輯部,到時上交一點兒管理費,這當然是好事,平凹點頭應允。

1991年12月17日

撰寫成立“《長安文學》董事會”的啟示,其實是找單位或企業出錢支持文學,這文字東西當然好寫,落實起來可不容易,幸好有賈主編的聲望在,相信會好辦一些吧。

1991年12月23日

去西安市審計事務所,詢問成立環境工作室如何辦理審資手續。叢敏是編輯部的具體負責人,為搞活經濟的事,他想了很多辦法。雕塑工作室,環境工作室,其實都是借雞生蛋,自己不掏本錢,說說話,跑跑路,從人家的效益中提取一點兒利潤,文人也隻有這星兒能耐。

1991年12月24日

今天上午,西安市作家協會召開二屆二次主席團會議,景平主持,平凹講話,參加人有權寬浮、董子竹、和穀等幾位副主席,我與王小玲列席。會上研究決定了三件事:一、發展20多位新會員;二、計論“漢斯杯”青年文學獎評獎事宜;三、通過陳長吟擔任作協秘書長,王小玲擔任副秘書長的決議。

晚上整理“西安作協備忘錄”,寫出會員通訊內部刊物《西安作家》第一期的出版計劃。

1991年12月25日

昨晚沒睡好,思考作協工作,天亮爬起來設計《西安作家》的版式。想了幾個有意思的欄目,比如“作家圓桌”,第一期的話題是:冬天的感覺。找10幾位作家約稿,請他們各寫一段話。

下午起草有關青年文學獎的評獎文件。

1991年12月26日

大雪下了一夜,晚上隻聽枯枝折斷聲,早起一看,地上積雪盈尺,白茫茫一片,換了人間。

中午會員鄭貞來送書,她剛出版中篇小說《天之吻》。這書名與送書的時間環境很吻合,天一吻,人間就變了麵貌,今冬雨水少,但願老天多吻人間幾次吧。鄭貞除了寫作,自己還辦有醫院、工廠等。聽說《長安文學》要創刊,她表示可以把醫院也拉到這邊來,不過我想,雜誌社弄醫院,筆頭能管得了針頭嗎?

給叢敏談辦醫院的事,他倒很熱心,這老漢思想比我還解放呢。想起一個段子:“老漢是個好老漢,有槍沒子彈;一旦子彈上了膛,比那小夥還要強。”喑然一笑。

1992年1月6日

去和平門外的“海星計算機研究所”,找小學時的同學榮海談《長安文學》董事會的事,他表示支持。

1992年1月8號

刊號的事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過去的《長安》刊號已吊銷,現在新申請,省級出版局已無批準權利,要報到國家的新聞出版總署去審批。北京回答,今年的刊號還未下達。

平凹與叢敏晚上去找到西安市市長崔林濤,專談刊物的事,效果甚好。崔市長讓秘書給李瑞環的秘書打電話,請幫忙督促刊號。又答應先給10萬元辦刊經費,年底再追加5萬元。

1992年2月17日

上午召開編輯部會議,叢敏傳達刊物最新情況:北京方麵已有消息,答應3月下旬就給刊號。接著大家研究討論第一期的組稿方向,傾向於社會性,平民意識,欄目要豐富,追求嚴肅下的多樣化,不搞貴族式的東西。刊名問題,崔林濤市長認為《長安文學》不好,一時又想不出更好的,幹脆大家每人寫三個,會後交上來彙總參考。最後,平凹講了三點意見:一、要加強整體意識,大家爭口氣;二、發揮每個人的才幹,每人都要有“離開我不行”的決心;三、組稿要講究方法,與作家們搞好關係。

這是新組建的編輯部召開的第一次全體人員會議,鼓舞了大家辦好刊物的信心。

1992年2月18日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午俊芳說:你晚上來家裏吃飯。中午下班,平凹離開單位時又過來說:你一個人在西安,晚上就來家裏一塊兒過節吧。於是下班後騎著自行車來到北油巷,與主編一家,還有另外兩個文學界的朋友喝了酒,吃了餃子,飯後又去大門口放了花炮,慶祝新的開端。

1992年2月21日

上午編輯部開會,繼續討論刊物的名字問題,一下子提了幾十個刊名,還是沒有理想的。最後決定爭取恢複原《長安》名稱,將《太白》《新世紀》等做為備用的,一起報上去,請市委領導圈定。

1992年2月25日

去省作協大院組稿,見路遙、王愚、曉雷、李天芳等人。路遙答應給寫一篇隨筆,李天芳說三月要去深圳創作之家渡假,可以代我們向作家約稿。王愚很認真地坐下來,談了辦刊意見、地方特色等。

在作協招待所見遼寧劉元舉,亦談約稿。

1992年2月28日

與王大平在辦公室閑聊,談起刊物事,覺得綜合性的文學雜誌現在難辦,各省都有,都是老三篇(小說、散文、詩歌)的樣子,不如辦成專一的散文月刊。現在全國散文期刊少,就天津的《散文》,廣州的《隨筆》還有點名氣,但他們容量小,不發表長一些的散文和紀實性散文,咱們要占領這個山頭。

我提議咱們馬上找叢敏談談,改變一下辦刊思路。王大平咂了一口煙,笑著說,叢敏以前是小說編輯,如今陷在傳統刊物的理念中,你辦成散文類的,那小說咋辦?他肯定不同意。我說,那咱們先找平凹談談意見。老王點點頭:也隻有這樣。

午飯後,我與王大平騎著自行車直奔北油巷,剛好平凹已從商州拍完專題片返回家中。我就辦成散文刊物的事談了四點理由:一是全國散文刊物少,形勢需要;二是可以辦出特色,不與人同;三是容易拉到好稿子,寫散文的人多;四是發行量可以上去。平凹基本認可,隻是擔心市上不同意,辦成散文了,西安市的小說、詩歌咋辦?還有叢敏能不能轉過彎兒來?大平說,你不要說是我們提出來的,就說是外地作家建議的。隻要叢敏換了腦筋,市上好辦,就說是新聞出版總署的意見。平凹想了想,說:行。

1992年2月29日

早上,賈主編來到單位,立即召開了編輯部全體會議,他講了想辦成散文刊物的事,還說前幾天他看了一本中國古典美文選萃的書,每篇後邊都有幾句精彩的評語,很有意思。將來的刊物上,他也可以搞一個主編評點欄目。這些想法,獲得大家一致通過。說起刊名,一位老編輯隨口而出:就叫《美文》。大家齊聲說好。接著又議論開刊物的方向,有人提出辦成《讀者文摘》的風格,短小、精致、典雅、深邃。有人說將來的廣告語就寫成:南有《隨筆》、北有《散文》,西有《美文》。有人展開想像,將來有錢了,出美文叢書,蓋美文大廈,成立美文集團。

1992年3月7日

平凹與叢敏去市委宣傳部彙報刊物事,回來說市上已同意辦成散文雜誌,但強調再去新聞出版總署爭取一下還是批成綜合性的。說到《美文》刊名,有人提出不要回到唯美的意義上去了,平凹解釋說寫真善美也是美文嘛,上邊再沒說啥。這個意見也征得了文聯黨組王書記的同意,開始起草打印上報文件。

1992年3月11日

昨晚乘火車到重慶。上午到重慶出版社找到編輯杜虹,在她的帶領下去傅天琳家裏約稿,得天琳簽名贈送的新書。

1992年3月14日

昨晚從重慶到貴陽。上午去貴州省作協《山花》編輯部,見主編文誌強,副主編李起超等,了解辦刊情況。《山花》每月發行8000冊,省財政全年撥款18萬元,每年的廣告收入有4萬元,經濟狀況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