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到貴陽市文聯《花溪》編輯部,見副主編戴明賢,編輯周西籬。該刊編輯人員分成兩班,每班值半年,其餘半年在家搞創作。這也是一種工作模式,因為編輯和創作分不開,常常兼而顧之。正交談,湖南嶽陽《散文詩》主編鄒嶽漢來訪,《散文詩》是個小本刊物,但每月的發行量達到6萬份,因此效益不錯。
晚上《山花》編輯部請吃飯,還有《福建文學》副主編王炳根,得知福建省文聯的《台港文學選刊》每月發行13萬份,年利潤26萬元,利害。聽說福建省作協準備辦一個《散文天地》雜誌,看來瞄準散文的人多了,需先下手為強啊!回去後趕緊把這消息告訴同仁們。
1992年3月31日
上午編輯部開會,叢敏傳達南昌全國期刊會議上的情況,出版總署的領導比較關心《美文》,刊號很快就下來。我把重慶、貴州方麵的辦刊情況向大家做了介紹。
1992年4月5日
早9時與安黎乘長途汽車出發去陝北。詩人劉亞麗將調入編輯部,按規定需要去原單位考察,我與安黎是編輯部的年輕人,又是中共黨員,就擔負起這個出差任務。
車上無聊,安黎不停地抽煙,又送煙勸我品嚐,經不住引誘,破開煙戒,索性燃燒了起來。
晚上車到延安,住下。
1992年4月6日
去延安市文聯,見到高建群、師銀笙、高其國、白玉奇等同行。《延安文學》編輯部請吃陝北飯,有兩摻麵、黃饃饃、洋芋叉叉、大燴菜等。飯後去參觀楊家嶺、棗園、清涼山,看到當年文化工作者的艱苦奮鬥。
1992年4月7日
早晨繼續乘車北上,經子長、清澗、綏德、米脂各縣,下午到達榆林。晚上榆林市文聯主席霍如壁(牧笛)來招待所看望我們。
1992年4月8日
上午到郊外西沙坡頭的榆林師專,見到亞麗本人。然後找黨委書記、宣傳部長等征求意見,大家對亞麗評價不錯。
下午榆林市文聯舉辦小型座談會,牧笛主持,參加人有張泊、朱合作、尚飛鵬、龍雲、石磊等人,我們介紹了刊物籌備情況,然後進行創作交流,感覺塞上的文學氣氛不錯。
晚上到榆林師專中文係搞講座,我講散文,安黎講小說,一個多小時,又與學生們對話一個多小時。
1992年5月25日
上午編輯部開會,大家近期要出外分頭組稿,平凹談了幾種組稿方法,有老實法、談心法、磨纏法等等。又談了要搞大散文,回歸五四傳統,不搞抒情式的花花草草,還要注意不是散文家的散文作品,因散文家已經有了創作的固定程式,而詩人、小說家、劇作家、畫家、科學家的散文則別具一格。
主編的講話,為《美文》定下了方向和基調。
1992年5月27日
上午又去找榮海,談定他做理事的事情,拿到了第一筆讚助費。
下午從宣傳部傳來消息,說市上某領導對刊名有意見,散文可以辦,但還是應該叫《長安》。於是,平凹、叢敏立即趕赴市政府,領導正要下班,但坐下來聽了平凹的想法,最後說:“好了,尊重你們文學家的意見,好好辦吧,辦出西安市的水平。”
1992年5月8日
今天是編輯部一個不平常的日子,平凹寫得“《美文》發刊辭”誕生了,這是一篇改革散文、振興散文的宣言,如果《美文》能這樣辦下去,將會開辟一個中國散文的新局麵。
平凹昨天晚上開始寫此文,上午完成後一看手表,離下班還有半小時,於是立即要往編輯部來,出門時找不到襪子穿,就赤腳蹬上皮鞋下樓。到了後,馬上召集大家開會,宣讀了發刊辭。文中寫到:“我們的雜誌擠進來,企圖在於一種鼓與呼的聲音:鼓呼大散文的概念,鼓呼掃除浮豔之風,鼓呼棄除陳言舊套,鼓呼散文的現實感、史詩感、真情感,鼓呼更多的散文大家,鼓呼真正屬於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的散文!”“我們這份雜誌,將盡力克服我們編輯的狹隘的散文意識,大開散文的門戶,任何作家,老作家、中年作家、青年作家、專業作家、業餘作家、未來作家、詩人、小說家、批評家、理論家、以及並未列入過作家隊伍,但文章寫得很好的科學家、哲學家、學者、藝術家等等,隻要是好的文章,我們都提供版麵。在這塊園地上,你可以抒發天地宏論,你可以闡述安邦治國之道,可以作生命的沉思,可以行文化的苦旅,可以談文說藝,可以賞蟲魚花鳥,美是真與善,美是猶如戲曲舞台上的生旦淨醜,美是生存的需要,美是一種情操和境界,美是世間的一切大有。”
這當然是篇有重要意義的好文章,他本人呈現出少有的激動,大家聽後也群情興奮,中午飯已過,編輯部集體去巷口吃了一頓羊肉泡饃。
1992年6月1日
晚上去平凹家,請他為海星公司寫了“一經與海星握手,我們便是永遠的朋友”條幅,這是給理事單位的答謝。
又請平凹給南方幾位名作家寫了便條,近日要出外組稿,這是最好的介紹信和約稿函。
1992年6月6日
昨晚乘火車,今天上午到桂林,去漓江出版社見聶震寧,彭匈等人,談介紹作者和約稿事。又經他們引見認識新華書店朱經理,談刊物發行和零售的事。
1992年6月9日
昨天乘火車從桂林到長沙,住在湖南省文聯對麵的一個小招待所。因雜誌處在籌備階段,活動經費很有限,出差隻能找便宜簡陋的地方住宿。
早晨去長沙市文聯,拜訪《新創作》編輯部,見謝午恒、楊裏昂、薛媛媛等人。何立偉沒上班,但打通了電話。接著又去湖南省作協,拜訪《湖南文學》編輯部,見到駱曉戈、王開林等人。
下午四時,何立偉騎著摩托車來招待所。那是一輛嶄新的大摩托車,後座還係著個空頭盔。立偉說,蔣子丹從海南的《天涯》編輯部回湘,請一幫青年作家朋友聚會,這是個好機會,你去參加,宣傳刊物和組稿,把他們一次都見了。說著他取下空頭盔遞給我,於是我坐上摩托車的後座,他一陣旋風似地快速駛了起來,剛感到有些頭暈擔心,不適應飆車,且已到了東南酒家。其時,蔣子丹、蔡測海、劉艦平、駱曉戈、賀曉彤、肖建國、周實、王平諸人已等候在那裏。見麵說話,大家都答應賜稿。
1992年6月10日
早上去省作協取了王開林、駱曉戈的稿子,又在開林的帶領下拜訪了李元洛。
下午到省文聯見趙海洲,在趙老師的帶領下拜訪了老作家謝璞、任光椿。
1992年6月11日
何立偉騎著摩托車,送來他的散文新作《兒子》。
下午乘火車離開長沙,赴武昌。
1992年6月12日
這次出門工作,基本是晚上乘車趕路,白天找人組稿,因雜誌創刊在即,等米下鍋,需抓緊時間。
半夜到武昌,臨時住在火車外的旅社裏。天氣奇熱,汗出不停,頭頂雜聲幹擾,房下火車奔鳴,根本睡不著,索性5點就起身出門,邊走邊問找到湖北省作協,但還未上班,在傳達室等了一個多小時,見到秘書長謝克強。在克強的帶領下,拜訪了老作家駱文、散文家王維洲。
下午過江,到武漢市文聯,在《芳草》編輯部見朱子昂、劉惠玲。他們打電話找來作協主席管用和,在管主席的帶領下去池莉家。池莉在家寫作,開門迎接,她身材苗條高挑,長方形臉上帶著自然的微笑,一看就知道是個纖瘦敏感的才女。她的孩子才3歲半,做為人母人妻,當然有著生活的負擔。但她高產,5天可以寫個5萬字的中篇,不過有個特點,答應的稿子,要逼到最後的交稿期限才能完成。向她約稿,應允這兩天就寫個散文給我。
晚上去周翼南家,他既寫作又繪畫,文章好讀。
1992年6月13日
上午去省電台找華姿約稿。
下午到長江文藝出版社見張正平編輯。
1992年6月14日
按約定時間到花橋二村池莉家,她有事外出,先生把稿子交給我,說是這篇《我開餐館》,是專門為《美文》寫的,淩晨2時才完成。
下午又到省作協,去駱文先生家取了新作《兩個端陽》。去拜訪方方女士,她答應給寫一篇關於女書發現或民間美術方麵的散文。去《長江文藝》編輯部見劉益善,獲贈新書。
此行不虛,明天將帶著收獲返程。
1992年6月29日
編輯部開會,安排創刊號的稿件,要求7月10日前集稿,月底發排,8月份印出,9月初發行到全國各地。
1992年7月6日
陸續收到所約稿件。天氣太熱,三樓上宿辦合一的10幾平方米的房子裏躁悶難受,預報說氣溫達到39度,買了張草席鋪在地上,臥讀來稿。
上海《文學報》在頭版上為既將創刊的《美文》雜誌做了個很好的文字報導,標題醒目,篇幅不小,大家看了都高興,同時也有壓力。
1992年7月14日
創刊號的稿子編齊,平凹看了一遍,覺得太平,有特色的東西少,頭題也不夠份量,缺乏大家力作,讓大家繼續再補充。
1992年7月26日
終於將創刊號的稿子調整好,平凹又寫了精短的“讀稿人語”,這是一篇美文,隻有200多個字,卻意趣橫生,抄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