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本詞別本題作“春月”。“劉辰翁作《寶鼎現》詞,時為大德元年,自題曰‘丁酉元夕’亦義熙(東晉安帝年號)舊人(指陶淵明)隻書甲子之意”(王弈清《曆代詞話》引張孟浩語)。大德元年即1197年,可見是劉辰翁晚年之作。此時距宋亡已整整二十年,詞人撫今追昔,倍感淒涼。詞分三片,首片極寫當日元夕遊樂,次片亦緊承此意,但明確點出時間:“宣和”,地點:以“沙河”見臨安都城。末片“腸斷”起,寫當時當地的悲涼心境。全篇以麗詞寫哀,“煉金錯采,絢爛極矣;而一二今昔之感處,尤覺韻味深長”(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永遇樂
餘自乙亥上元①,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璧月初晴,黛雲遠淡,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宣和舊事,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離離②,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郝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
“注釋”①乙亥上元:宋恭帝德祐占元年(1275年)元宵節。②緗帙:淺黃色書套。
“譯文”圓璧般的明月在初晴的天空高懸,青雲向遠處越飄越淡,誰來主宰春天的景觀?宮廷園林裏殘留著早春的輕寒,西湖堤上天長日暖令人困倦,前度曾遊,至今日重返竟發生如此的劇變。脂香彌漫的塵埃將道路遮暗,華燈放彩照耀得夜幕如白晝一樣明燦,情緒懶散總是不願攜手同去觀看。誰料想今日元宵節竟斷絕炊煙、禁止夜行,滿城似風雨飄搖,愁雲慘淡。回想舊日繁華的宣和年間,直到南渡臨安,那元宵美景猶自依然。珍貴的書籍遺失流散,正月十五元宵,風吹得滿頭鬢發蓬亂,能抒寫出情懷最苦的詞篇。流落江南無路可返,就像杜甫詠歎著“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月夜》),有誰明白我對故園親人的苦戀?空自與殘燈相對不能入眠,直到滿村的社鼓咚咚的響成一片。
“賞析”按小序提示計算,本詞作於瑞宗景炎三年(1278年),要宋都城臨安在兩年前被元軍占領。故小序中說“悲苦過之”。上片寫景開始,“春事難主”一問令人猛省,次二句“嬌”、“倦”連下“懶”字,均以主觀感覺表現作者的情感態度,筆觸愈細致,愈見其感喟遙深。下片托李清照故事及杜甫詩意寄慨,最後以燈下聽滿村社鼓作結。全詞從靜景開始,卻結以喧鬧之聲,足見詞人當時內心的煩亂悲苦。
摸魚兒
酒邊留同年徐雲屋
怎知他、春歸何處?相逢且盡尊酒。少年嫋嫋天涯恨,長結西湖煙柳。休回首,但細雨斷橋①,憔悴人歸後。東風似舊,向前度桃花,劉郎能記,花複認郎否?君且住,草草②留君剪韭,前宵正恁時候。深杯欲共歌聲滑,翻濕春衫半袖。空眉皺,看白發尊前,已似人人有。臨分把手,歎一笑論文,清狂顧曲,此會幾時又?
“注釋”①斷橋:在杭州西湖白堤上。“斷橋殘雪”為“西湖十景”之一。②草草:隨便,簡陋。
“譯文”怎麼知道他,春天歸到哪?朋友相逢聚宴,且將杯中酒飲幹。年輕時便嚐到天涯飄泊的悠悠恨怨,這恨怨悠悠,永遠和西湖邊煙霧朦朧的垂柳纏綿。不要回首往事,眼前隻見細雨迷濛的斷橋,待人重歸西湖之後,已然是一張憔悴的臉。東風依然如舊日暖軟,麵對著前度開放的桃花紅豔,劉郎尚能記得,那桃花可否記得劉郎的容顏?請君暫且停留,讓我草草準備一頓蔬菜淡飯,前晚也正是這樣的時辰朋友聚宴。斟滿深深的酒杯,想共同高歌一曲圓亮婉轉,打翻酒杯灑濕了春衫袖子的半邊。空自皺緊眉端,看斑斑白發守在離宴之前,仿佛人人都曾有過這種憂煩。臨到分別執手相看,可歎往日談笑間評點文心,清高疏狂地鑒賞樂曲,這等聚會不知何時才能重見!
“賞析”同年,即同榜中進士者,言“留”,實為送別。本詞雖寫別情,但同時融進了作者的身世之慨。上片發端突兀,可見詞人早已滿腹愁怨。接著以景帶情,以西湖風景,寄寓無窮的“天涯恨”。“東風仍舊”四句,以一癡問表達深深的滄桑感。下片寫“酒邊”惜別之情,末再以問句結尾。通觀全篇,可謂三問三致意。本詞不同劉辰翁前幾首詞作,寫得疏快遒勁,詞鋒所至,力透紙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