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後,我分在了黨政機關工作。前期主要是撰寫文稿,後來到縣、市擔任主要領導職務。也許是因為凝聚在心中久久不解的文學情結,使我不由得萌生了一個想法,這就是在從政的同時能不能搞點文學創作呢?由此我想到了古代的曹操、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範仲淹等人,他們不是在做官的任上寫下了大量不朽的詩文嗎?我又想到了毛澤東、陳毅、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雖然肩負重任,日理萬機,但卻在戎馬倥傯和繁忙工作之餘,作詩賦詞,為中國文學留下了一片燦爛的星空。可見做官和為文是相輔相成的,這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文化傳統。於是,我也試著拿起筆來,利用工作間隙寫點散文。也許是工夫不負有心人吧,經過長期不懈的辛勤耕耘,沒想到在散文創作的園地裏竟然收獲了一點點自感欣慰的成果。
同做任何事情一樣,散文創作也離不開創新。在傳統散文的寫法中,主要有象征式、敘事式、抒情式和夾敘夾議式。我剛開始散文寫作時,也不外乎在這幾種體例中打轉轉。隨著改革開放大潮的興起,文藝創作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嶄新局麵,散文的寫法也春意盎然,不拘一格,尤其是青年新銳散文和餘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不僅使人們的眼睛為之一亮,而且大大地拓展了散文的創作空間。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是散文創作的一次深刻變革。這也使我從中受到了深刻的啟迪,一個人的散文要有生命力,必須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這就需要創新,需要在散文創作中引入新的元素。於是,我有意識地在這方麵進行了一些初步探索。按照常義,散文屬於形象思維,其主要特征是描寫和抒情。但我在散文的寫作中引入了邏輯思維,引入了理論思維,也就是說,把文學性和理論性結合起來,把描寫的生動性和理論的思考性結合起來。這樣就使自己的散文不僅具有文學的可讀性,而且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具有較深的思想內涵,在給人以藝術愉悅的同時,又給人以理性的啟示和思想的力量,從而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鮮明特點的散文創作之路。
寫好散文,還必須具有獨特的眼光。有了獨特的眼光,才會有獨特的視角,才會有獨特的發現,才會有獨特的感悟。沒有獨特發現和感悟的人雲亦雲,哪怕文字再華美,也隻能是一篇毫無新意的平庸之作。所以,為了寫好散文,我十分注意用自己的眼光去觀人觀事,察人所未察,思人所未思,悟人所未悟,言人所未言,寫人所未寫,在別人已有答案的地方找出新的答案,在別人熟悉的風景中尋覓新的風景。在羅馬,人們看到的是廢墟,我看到的是輝煌;在東京,人們看到的是停滯的繁華,我看到的是隱藏在這種繁華深處的人的精神危機;在滑鐵盧,人們看到的是一個打了敗仗的拿破侖,我看到的是一個失敗的英雄;在柏林,人們看到的是一道倒塌了的有形的牆,我看到的是一道依然存在的無形的牆;在開羅,人們看到的是金字塔的雄偉壯觀,我看到的是野蠻和罪惡鑄就了人類初期的偉大文明;在好望角,人們看到的是殖民者的血腥擴張和兩洋交彙的壯景,我看到的是中國人為什麼就繞不過這個角和東西文明最終將彙為一體的人類大同世界;在巴西利亞,人們看到的是“世界城市建築博物館”,我看到的是一條通過遷都帶動巴西經濟起飛的路;在裏約熱內盧,人們看到的是高樓大廈和貧民窟的不協調,我看到的是這種巨大反差中的和諧與包容;在伊爪蘇,人們看到的是飛流而下的壯麗瀑布,我看到的是像瀑布一樣轟然墜落所激起的人生奇觀;在哈爾濱,人們看到的是冰雪節的恢弘和壯美,我看到的是人造冰雪和有些重大發明將給人類製造毀滅性的災難。曾經聽到這樣一句話,眼睛能夠看到的地方叫視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眼光。也許正是因為寫了一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我的散文往往會給人留下一種見解獨特、意境新穎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