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上洋的散文,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善於運用發散思維,以豐富的聯想將自然、人文、曆史和現實聯結起來,進行縱橫捭闔和揮灑自如的描寫闡釋,從而使文章顯得大氣磅礴。《雙頭鷹的國度》就是這方麵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俄羅斯的雙頭鷹國徽為支點,由此而想到像雙頭鷹一樣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國土,想到如雙頭鷹一樣具有兩麵性特征的俄羅斯人,繼而從曆史、文化的角度剖析了形成俄羅斯人這種雙重性格的原因。應該說,用雙頭鷹來概括俄羅斯民族的文化人格,既形象貼切,又抓住了本質和要害,字裏行間有大思考、大理性,有大縱深、大眼界,充分顯示了作者機敏而睿智的目光。同樣,在《一張小桌和一首名詞》裏,作者感慨於毛澤東主席在陝北一戶農民家中的一張小桌上寫下了氣勢恢弘的詩詞《沁園春·雪》,不禁浮想聯翩,神思飛揚,曾經伴隨著偉人度過難忘歲月的許多小桌子一齊湧上心頭,於是他深情地寫道:“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裏,小桌子是毛主席領導中國革命從勝利不斷走向勝利的大舞台,中國革命勝利的偉大詩篇就是毛主席率領全國人民在這一張張小桌子上譜寫的。”小桌子,成了這篇散文的氣場。因為有了這強大的氣場,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也就化作了作者波瀾壯闊的情思,真可謂蕩氣回腸,撼人心魄。這裏還要提及的是《九江賦》。這篇賦談古論今,恢弘豪邁,跌宕起伏,一瀉千裏,把九江幾千年的文化曆史訴諸筆端,展現了一幅廣闊深邃、壯麗多姿的畫卷。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作為一個散文作者,隻有具備了高遠的思想境界,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呈現一種風雲翻卷的大氣象,一種情智飛揚的大氣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藝術的進步,當下活躍而豐富的創作實踐已經賦予散文新的藝術特質。因為散文表現形式的相對多樣性和包容性,散文寫作也就成了最需要思想、智慧、閱曆和知識的一種創造活動。由於劉上洋長期在黨政機關工作,又擔負著一定的領導職務,有一定的理論修養,有較豐富的社會閱曆,熟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工作,加上平時又比較勤於研究和思考,這就使他在散文創作中不僅有開闊的思路和視野,而且常常會引入一些新的元素。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衝破了傳統散文單一的形象思維模式,引入邏輯思維和理論思維,把文學性和思辨性結合起來,把描寫抒情與理性思考結合起來,用理性的思維進行藝術創作,用藝術的手法表達理性的思維,融詩意和思想於一爐,融情景和理智於一體,從而使他的散文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在《江西老表》中,我們看到他通過一個個細節的藝術描寫和一段段精辟深刻的分析論述,把江西人的性格特征表現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簡直就是一幅江西人的自畫像。在《滕王閣》中,我們也看到了他對這座江南名樓的生動描寫和精當議論。特別是他在文中發出的“一部中華民族的名勝古跡史,其實就是一部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的遺跡史”、“有些不朽的東西往往是從腐朽之中產生的”以及“如果我們不好好保護這座文化名樓的原始風貌和周邊的原始環境,就會失去一段曆史的文化高度,失去一段曆史的文化視線,失去一塊曆史的文化空間”的感歎,更使這篇作品富含哲理,讓人回味無窮,掩卷難忘。
當今時代,是一個改革創新的時代,是一個和平發展的時代。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花,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我們要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離不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離不開優秀文藝作品對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引領。劉上洋作為一名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領導幹部,利用工作之餘進行文學創作,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不僅可以陶冶性情,豐富學養,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充實,而且可以為人民群眾創造精神財富。祝願劉上洋在未來的歲月裏創作出更多的散文力作,讓文藝的百花園變得更加絢麗多彩,使中國現代文學的星空變得更加燦爛輝煌。
我的散文創作之路
劉上洋
我寫散文,純粹出於一種興趣和愛好。
那還是在讀初中的時候,我就很喜歡散文。每當誦讀那些名家大作時,總會陶醉在一種美的享受之中。於是也就自覺或不自覺地學著寫起散文來。然而,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爆發,我和其他同學一樣全部輟學回鄉,我的散文之夢也就中斷了。1973年,我有幸上了大學,讀的正好是中文係,這又重新激起了我寫作散文的欲望。當時正值十年浩劫時期,大部分書籍都禁止出版和發行,書店裏買不到好的散文集子。怎麼辦呢?為此,我就利用課外時間常跑學校圖書館,在一行行書架上搜尋著那一個個熟悉的名字:茅盾、巴金、孫犁、朱自清、楊朔、秦牧、袁鷹、劉白羽、屠格涅夫……我如饑似渴地讀著他們,同時我又把他們的一篇篇名作用筆一字字抄下來,彙裝成厚厚的一大本,放在小書桌上,作為我學寫散文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