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領銜:劉上洋(5)(3 / 3)

散文要“大”,這也是我在創作中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傳統的散文,寫的多是風花雪月、奇山異水、親情人情和個人的經曆感想之類,題材既窄又小,且表現手法也是精短小巧。“小”,似乎成了散文的一種秉性、一個特征。這一方麵使散文成為了文藝創作的一支“輕騎兵”,但另一方麵又嚴重地製約了散文的發展。因為“小”,就缺乏厚重,不免輕飄;因為“小”,就顯得有些隨意,甚至太過自由;因為“小”,不少人就把散文當做一種輔助性的休閑創作;因為“小”,散文在整個文學藝術的大格局中就始終處於一種從屬和邊緣化的地位。因此,散文要崛起,就一定要跳出“小天地”,讓自己“大”起來。這種“大”,首先是散文創作的題材要大,凡是涉及重大題材的創作,散文不能缺席。同時,散文的表現手法也要“大”,給人以登高望遠、大氣磅礴之勢,就是小題材,也要小處著筆,大處著眼,以小見大,以管窺豹,給人以“一尺具千竿之勢”。應該說,異軍突起的文化大散文在這方麵率先樹起了一麵旗幟。在這麵旗幟的導引下,我也在散文創作中努力朝“大”的方向前行。這些年,我試著寫了一些重大題材的散文,如剖析俄羅斯兩重性格的《雙頭鷹的國度》,描寫1965年5月毛澤東重上井岡山的《高路入雲端》,反映江西人文化性格的《江西老表》,描繪九江壯麗山川和人文曆史的《九江賦》等。在一些小題材的散文寫作中,我也力圖從小處切入來體現宏大的主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一張小桌和一首名詞》。五年前,當我從延安革命曆史紀念館裏得知《沁園春·雪》這首膾炙人口的詞是毛澤東伏在陝北一戶農民家中一張小得不能再小的桌子上揮筆寫就的時候,我的心激動了,我的思緒奔湧了。這張小桌不就是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的大舞台麼?中國革命勝利的偉大詩篇不就是在這一張張小桌子上譜寫的麼?這樣就“嘩”的一下開掘和升華了一張小桌和一首名詞的巨大豐富內涵。所以,不管是大題材還是小題材的散文,我覺得都應該站在“大我”的高度進行思考和寫作,這樣,所寫出來的作品才能真正大氣起來。

當然,要創作出優秀的散文,光注重文學功底和寫作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陸遊曾對其兒子說過:“汝要學寫詩,功夫在詩外。”散文寫作也是如此,功夫在文外。由於從事機關文字工作時間較長,這就迫使我大量地閱讀政治、經濟、文化、曆史、哲學和科技等方麵的書籍,這也就在無形中提高了我的理論水平,拓寬了我的知識視野,特別是大大地增強了我分析和觀察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加上在市、縣任職又進一步地豐富了我的實踐和閱曆。可以說,這些對我的散文創作都起了很大的幫助作用,甚至是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有了一定的理論功底,這就使我在寫作時能夠由表及裏,由事及理,引發很多的看法,引發很多的思考,引發很多的感悟,引發很多的哲理,從而使作品變得更為深刻。由於有了比較廣博的知識,這樣就使我在寫作時能夠產生豐富的聯想,由政治想到經濟,由文化想到科技,由現實想到曆史,由今天想到未來,由中國想到世界,從而使作品變得更為開闊。由於有了較為豐富的閱曆,這就使我在寫作時能夠緊密地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更好地反映社會生活,更好地反映時代本質,從而使作品變得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以上所寫的這些文字,是我的散文創作的一些感想,也是我對我的散文的一番自我評論。其中難免有許多不妥之處,也可能有些自吹自擂之嫌。在此,我真誠地希望廣大讀者提出批評和意見,並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予以理解和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