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領銜:劉上洋(4)(1 / 3)

當然,我們也不能去苛求王勃。因為任何文學作品的產生,都要受到作者所處時代、經曆、思想和藝術水平的限製。作為出身書香世家、有“神童”之譽的王勃,二十歲以前,可謂是少年得誌,春風得意,不僅仕途順達,未及弱冠,便授朝散郎,而且詩文綺麗,聲名遠播。由於當時的京城裏諸王鬥雞取樂成風,王勃仗著文才,戲寫了《檄英王鬥雞文》,惹得唐高宗龍顏大怒。一頭霧水的王勃哪裏知道,在至高無上權力森嚴的宮殿裏是決不允許文學家們任意揮筆戲說的,於是,他被逐出了長安城。從此,年輕的詩人便步入了命運多舛的途程。他先在四川客居了三年,返回京城後又到虢州任參軍,繼而因匿殺官奴被判重罪。雖然恰遇朝廷大赦恢複舊職,而此時的王勃,已經心灰意冷,徹底絕望了。加上他本質上隻是一介書生,且經曆單純,不像範仲淹那樣是一個久經磨礪、思想成熟的政治家。所以,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要求王勃的《滕王閣序》像《嶽陽樓記》那樣具有高遠的思想境界和強烈的震撼力也就勉為其難了。

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一個奇特的文學現象,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品,往往都不是那些純粹的文人所寫的,而是出自那些集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於一身的人之手。

古人的樓閣,一般都建立在山岡等製高點上,就是沒有高地,也要建在高高的基座上。所以,樓閣一般都是全城最高的建築,也是全城的標誌性建築。

唐初的滕王閣,盡管高度隻有十幾米,規模也不大,但由於建在城外江邊的山岡上,因而看上去顯得非常的雄偉。王勃在序文中形容它“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那時的滕王閣,不愧為人們登高抒懷的最佳之地。

是啊,當人們站在高高的滕王閣上,極目遠眺,山川大地盡收眼底,詩情畫意湧上心頭,那是一種多麼愜意的情景啊!

這種感覺在一千三百多年後的滕王閣上還能找到嗎?

今天的滕王閣,是由我國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根據宋代的草圖而設計,於1989年10月8日“重九”之日竣工落成的。它高達57.5米,占地4.3公頃,不僅氣勢雄偉,規模宏大,而且畫棟雕梁,金碧輝煌。尤其是那拾級而上的城牆式基座,那淩空欲飛的七層重簷,那懸纏在閣上的三層回廊,那翠如碧玉的琉璃脊頂,使整座樓閣顯得既古色古香,典雅莊重,又靈動飄逸,超凡脫俗。

毫無疑問,重建後的滕王閣,是曆史上無與倫比的。不僅如此,在江南三大名樓中,它也是最高的,真可謂是不折不扣的“西江第一樓”。

但是,在登臨另外兩座名樓後,對高居第一的滕王閣又感到有些名不副實。

黃鶴樓,雖然沒有滕王閣高,但由於建在龜山之頂,又麵向長江,佇立其上,使人有一種橫空出世、如臨雲霄之感。

嶽陽樓,這座僅高三層的清代建築,麵對洞庭湖浩渺無際的煙波,佇立其上,使人有一種思接千載、氣吞萬裏之感。

而站立在滕王閣上,盡管也能像王勃當年那樣看贛水奔流,觀江洲芳草,聽綿綿春雨,迎蕭瑟秋風,然而缺乏那種“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的高遠與深邃。在其四周,幾乎被水泥森林包圍了,東麵、南麵和北麵都是幾十層高的五光十色的大廈,隔著贛江的西麵則是新崛起的紅穀灘新城。在現代化的進行曲中,滕王閣變得越來越矮小了,變得越來越逼仄了。在這裏,已看不見了南浦飛雲,看不見了西山積翠,看不見了徐亭煙樹,看不見了東湖夜月,也看不見大地與長天的交彙了。

喪失了昔日那種獨立高聳氣勢的滕王閣,當然在人們的心目中也就產生不了那種“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的詩意,就產生不了那種叩問蒼茫、感慨萬千的激情。產生不了詩意和激情的滕王閣,隻能是一個純粹供人們遊玩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