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從公元794年成為日本的首都,最初名為“平安京”。古代京都仿造的是長安和洛陽的模式,以朱雀大路為中心(寬度約85米)分為左京、右京兩區。南北約5.2千米,東西約4.7千米。那時候曾經擁有15萬人口。現在已經有1469472人(2005年的數據。如此精確的人口數據,在中國是永遠統計不出來的)。天皇居住在京都的北部,那裏也是政府機關。京都是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的政治中心。以天皇為首,貴族、官員、武士等都生活在這裏。周邊地區是政府官員的官邸,宅院井然有序,形成官邸街。古代的記載說,京都“柳樹與櫻花交錯種植,如錦如緞”。到11世紀至12世紀之間,平安京才被稱為京都。中世紀的京都,市民社會非常發達,已經作為商業都市發展成日本最大的都市。在17世紀末,東京的西陣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紡織業中心之一。明治時代由於政治原因,日本首都遷往東京,京都市民的抗議遊行也沒能阻止天皇的遷移。皇室貴族,有經濟實力的市民,也陸續遷離了東京。
1944年夏天,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擔任中國戰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盟軍司令部請他提供了中國日占區需要保護的文物清單和地圖。梁思成同時建議盟軍對日本的兩個城市—京都和奈良也加以保護。由於梁思成的囑托,盟軍沒有轟炸京都和奈良。
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出台了一係列相關法案,將京都曆史風土區和景觀地區加以保護,並對建築物高度進行限製,除市中心區域外,大部分地區都控製在20米以下。許多區域保留著傳統的木結構房屋,隻是全部進行了防火防震的改造。京都沒有機場,地下鐵路也隻有兩條。京都的建築混雜著曆史上的各種風格,看起來已經不那麼渾然統一了。從花見小道一帶的木結構的傳統民居到京都車站的鋼結構後現代建築,京都給人一種魔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