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感恩老師(8)(1 / 3)

啊,我啊,我從不是什麼宗教徒,現在卻變得如宗教徙一般虔誠!我一遍遍祈禱我從未信仰過的神,讓遇難者的靈魂皆升入天堂。

我眼前總是出現這樣的情形——在宗教徒叫作“天堂之路”的路上,相互攙扶地走著男人、女人和老人,那是我們數萬同胞的身影啊!他們背上,或懷裏,是比花骨朵還可愛的兒童。還有,那些被視為花朵的學生——小學的、中學的、高中的。有的,邊走邊背著唐詩或者宋詞——“牆頭細雨重纖草,水麵風回聚落花”、“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那種輕輕的聲音,從“天堂之路”傳下來,分明的,我是聽到了的。

而有的,卻蹲下來整理自己的書包,忽然抬起頭說:“老師,我少了一冊課本!”“別急,天堂裏會補發課本!快跟上,不要掉隊。哪位同學,起頭唱一首歌。”於是我聽到了少男少女們用方言所唱的四川民歌。是的,我確實聽到了,不是仿佛。歌聲是足以使孩子們暫時忘憂的,他們在“天堂之路”上匆匆前行,臉上充滿堅卓毅忍的精神。如同是在跟隨大人們,進行臨時決定的遷徙。我看到在歌聲中,幾乎所有的老師都駐足了,向下界投注著眷戀的目光——他們還能望得到那一處處震後可怕的廢墟嗎?

廢墟底下,埋著他們的丈夫、妻子、父母或兒女。我看到一位教師抹去了眼角的淚花,對他的學生們大聲說:“不要往下看,要朝前看,天堂有震不塌的學校!”轉瞬間,不知從哪裏飛臨了千萬隻孔雀、天鵝、還有仙鶴!喙落千萬朵花朵,將天堂之路鋪成一條花路!啊,十二飛天也翩翩而至,彈奏琵琶,吹著長蕭。啊,那些婀娜的身影,難道不是繆斯和美惠三女神嗎?驀然間天堂之門輝煌地敞開,於是啊,所有行走在“天堂之路”上的我們的同胞,皆長出了天使的翅膀!

他們與靈鳥們,與飛天和繆斯們共赴天堂!

朋友,你聆聽我這自言自語的朋友啊,也許,你同樣是一位老師;也許,你不是;也許,你一生都不會是。但你肯定曾是學生。那麼,請回答我,當你是一個孩子的時候,當你第一次走入教室,第一次對一個陌生人叫“老師”的時候,你可曾想到,正是那一個男人或者女人,某一天,某一時刻,意會舍生忘死地本能般地保護你不受危害?如你的父親所立即做的那樣。如你的母親所立即做的那樣!

朋友啊,也許你難以回答。因為在以前,你也許是不相信的。即使有類似的報導,你也認為是個別的事例。是啊,我以前,和你也持同樣的看法。但是現在,我的整個心靈,一次次受到強烈的震撼。在中國,在四川,在災區,忽有那麼多原本平平凡凡的老師體現出普羅米修斯般的品格,如同聖母瑪利亞的化身!

他們要是神就好了……

他們要是神多好啊!

可他們不是。

他們原本隻不過是些普普通通的鄉村老師,縣城老師……

但他們卻以幾乎一至的姿勢,本能的選擇了死亡!

那姿勢就是,伸展開他們的手臂,將盡量多的學生們護在身下!

那隻不過是一種母禽保護雛禽的姿勢啊!

他們的背,並不是神的背,也不是巨人之背啊!

但是血肉之軀對於血肉之軀,居然也能起到神盾般的作用!

我們遠離災區的人們,除了唏噓和悲歎,除了心懷大的肅然和大的敬意,還能再說什麼呢?

化作天使的老師們,帶領你們化作小天使的學生們,在“天堂之路”走好啊!想要飛翔的時候,不妨朝下界回眸一望啊,重建家園,重建校園的事,有你們十三億多同胞呀!

在來的教師節,我相信你們或會看到——在災區,將有一座特別的教師紀念碑矗立著。那是你們長著翅膀的形象,身邊是你們長著翅膀的學生……

紀念我的老師王玉田

史鐵生

9月8號那天,我甚至沒有見到他。老同學們推選我給他獻花,我捧著花,把輪椅搖到最近舞台的角落裏。然後就聽人說他來了,但當我回頭朝他的座位上張望時,他已經倒下去了。

他曾經這樣倒下去不知有多少回了,每一回他都能掙紮著起來,因到他所熱愛的學生和音樂中間。因此全場幾百雙眼睛都注視著他倒下去的地方,幾百顆心在為他祈禱,期待著他再一次起來。可是,離音樂會開始還有幾分鍾,他的心弦已經彈斷了,這一次他終於沒能起來。

唯一可以讓他的學生和他的朋友們稍感寬慰的是:他畢竟是走進了那座最高貴的音樂的殿堂,感受到了滿場莊嚴熱烈的氣氛。舞台上的橫幅是“王玉田從教三十五周年作品音樂會”——他自己看見了嗎?他應該看見了,同學們互相說,他肯定看見了。

主持人走上台時,他在急救車上。他的心魂戀戀不去之際,又一代孩子們唱響了他的歌,恰似我們當年。純潔、高尚、愛和奉獻,是他的音樂永恒的主題;海浪、白帆、美和創造,是我們從小由他那兒得來的憧憬;祖國、責任、不屈和信心,是他留給我們永遠的遺產。

我隻上過兩年中學,兩年的班主任都是他——王玉田老師。那時他二十八九歲,才華初露,已有一些音樂作品問世。我記得他把冼星海、聶耳、格琳卡和貝多芬的畫像掛在他的音樂教室,掛在那進行教改探索:開音樂必修課、選修課;編寫教材,將歌曲作法引進課堂;組織合唱隊、軍樂隊、舞蹈隊、話劇隊……工作之餘為青少年創作了大量優秀歌曲。如果有人詫異,清華附中這樣一所以理工科見長的學校,何以他的學生們亦不乏藝術情趣?答案應該從附中一貫的教育思想中去找,而王老師的工作是其證明之一。要培養更為美好的人而不僅僅是更為有效的勞動力,那是美的事業……在這偉大(多少人因此終生受益)而又平凡(多少人又常常會忘記)的崗位上,王老師35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地實現著他的理想。35年過去,他白發頻添,步履沉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