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蜜臘波橋(1 / 2)

[法]阿波利奈爾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法國詩人,兼有象征主義、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等多種詩歌藝術傾向。他1880年8月生於羅馬,母親是一個波蘭貴族,名叫昂蓋麗卡·德·柯斯特羅維茨基。他從來不知道父親是誰,也不知道父親的名字,於是就臨時隨便胡編了一些有身份的父親,如自稱是王公、主教甚至教皇的私生子。他小時候在摩納哥和法國南部的教會學校上學。後來當過一陣貴族家庭的家庭教師。他在巴黎當過小職員、小夥計,並以寫作為生。1911年他曾被錯當成偷盜羅浮宮蒙娜麗莎畫像的竊賊遭短期拘留。1914年,他雖無法國國籍,卻誌願參加法國軍隊到前線作戰,於1917年頭部中彈嚴重受傷。痊愈後與一女子結婚,半年後死於流感。

阿波利奈爾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作品有詩集《動物小唱》(1911)、《醇酒集》(1913)、《被殺害的詩人》(1916)、《美好的文字》(又譯《圖像詩》,1918)等,還有劇作《蒂雷西亞的乳房》(1917)和評論集《美學深思錄》(1913)。尤其《醇酒集》和《美好的文字》被認為是兩部對法國現代詩發展影響極為深遠的詩集。

作品

塞納河在蜜臘波橋下流

流走我們的戀人

難道我非要記住

歡樂總在痛苦後

讓黑夜降臨晚鍾敲響

歲月逝去我留下

讓我們手拉手麵對麵站立

此刻橋下流波

從我們的懷抱裏

在永恒的凝視中疲憊地奔離

讓黑夜降臨晚鍾敲響

歲月逝去我留下

愛情逝去了如流水一般

愛情逝去了

隻緣生活的遲緩

和強烈的期盼

讓黑夜降臨晚鍾敲響

歲月逝去我留下

歲月流逝一天又一周

既無往昔時光

亦無戀者回頭

塞納河在蜜臘波橋下流

讓黑夜降臨晚鍾敲響

歲月逝去我留下

(楊恒達譯)

作品賞析

此詩是阿波利奈爾1913年發表的詩集《醇酒集》中的一首。全詩一共有正詩4節,每節之後都重複兩句同樣的詩句,起主旋律一般的作用。詩中所寫的蜜臘波橋是巴黎埃菲爾鐵塔以西塞納河上的第三座橋,在橋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矗立在東方的雄偉鐵塔。蜜臘波橋並不在巴黎城的最中心地帶,但是因為阿波利奈爾的這首詩而聞名世界。

巴黎是一個熱鬧非凡的城市。但是一個人獨處時,也許周圍越熱鬧,就越感到孤獨。尤其當你獨自望著滾滾而去的塞納河,一種“逝者如斯夫”的感觸會油然而生。詩歌借塞納河上的蜜臘波橋這個場景,作為永恒與流逝的對照。周圍的一切都在消逝:塞納河水在不斷流逝;橋上過往的戀人們來了又去,他們即使自己不分開,歲月也會讓他們分離,他們都會像流水一般逝去;因為愛情那種強烈的期盼適應不了生活的緩慢節拍,最終的消逝也是必然的;歲月在一天一周地過去,無論是往昔的時光還是往日的戀者,都不會再回頭,一切都隨塞納河水而去。相對於流逝的一切,詩歌為我們呈現了所有這一切流逝物的見證,這就是這座蜜臘波橋。詩歌一上來說“塞納河在蜜臘波橋下流”,然後在正詩的最後一句又重複了這句話,造成一種呼應,讓塞納河上的蜜臘波橋不變地挺立在那裏,象征永恒。

詩中多次出現第一人稱的“我”和“我們”。這裏的“我”既是作者或敘述者,又是蜜臘波橋。作者將蜜臘波橋擬人化,並將自我融入,直至最後難分難解,說不清這個“我”究竟是作者或敘述者,還是蜜臘波橋,所以詩中出現了“我們”,統稱代表作者或敘述者的“我”和代表蜜臘波橋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