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龐德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972)是美國著名詩人兼評論家。他生於愛達荷州的一個職員家庭,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羅曼語言文學。1908年至1920年,他居住在倫敦,和他周圍的一批詩人、作家一起發起了意象派運動,推動著英美詩歌朝現代派方向轉變。他們從中國、日本的詩歌中汲取了許多有益的東西,以具體清晰的意象來表現主觀的衝動。龐德認為“意象”表現的是“在一刹那時間裏理智和情感的複合”。他為意象派詩歌做了大力宣傳,並極力闡明他關於意象和意象派詩歌的觀點。他後來脫離意象派,參加了漩渦派的活動。1920年他去巴黎,後又去意大利定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羅馬電台為墨索裏尼政權做反美宣傳,戰後被美軍俘獲,在美國受審時未定罪而被送入精神病院,12年以後才經文學界名人奔走呼籲而被宣告無罪。後來一直居住在意大利。
龐德的主要作品有長詩《詩章》(1925—1959),組詩《休·賽爾溫·莫伯利》(1919)等。他的著名短詩《在一個地鐵車站》(1914)是一首典型的意象派詩歌。
龐德有很高的文學鑒賞力,艾略特、喬伊斯、海明威等名作家都是在他扶植和幫助下取得了最初的文學成就的。
作品
人群中這些麵孔幽靈一般顯現;
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
(杜運燮譯,選自《象征主義·意象
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作品賞析
關於這首詩,龐德1916年在《高狄埃布熱澤斯卡:回憶錄》中說:“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協約車站走出了地鐵車站,突然間,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麵孔,然後又看到一個,然後是一個美麗兒童的麵孔,然後又是一個美麗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尋找能表達我的感受的文字,那個晚上……我還在努力尋找的時候,忽然我找到了表達方式。並不是說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現了一個方程式……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許多顏色小斑點……這種‘一個意象的詩’,是一個疊加形式,即一個概念疊在另一個概念之上。我發現這對我為了擺脫那次在地鐵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我寫了一首三十行的詩,然後銷毀了……六個月以後,我寫了一首比那首短一半的詩,一年後我寫了(這)日本和歌式的詩句。”
以上資料表明了這首《在一個地鐵車站》的成詩過程。從這個成詩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龐德試圖尋找一種新的方式,把他在一個特定環境下突然間看到的事物和產生的感受寫下來。龐德的詩歌創作受中國詩歌形式和理論的影響很深。他倡導的意象派運動從中國詩歌中的意象、意境中汲取了很多養分。中國詩歌中的形象往往含有無窮的意味,並不局限於對客觀事物的表麵描述。而且中國詩歌經常在前後兩句詩句中並置兩個表麵上看來並無直接聯係的形象,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中吐絲的春蠶和淌燭淚的蠟燭,表麵上看來並無多少相幹之處,但是上升為意象之後,這兩者都意味著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和至死不變的執著精神,從而使兩者前後呼應,一致傳達出含有哲理意義的思考和深如大海的情懷。這也就是龐德在回答意象是什麼時所說的“在一刹那時間裏理智和情感的複合”。
就在寫這首詩的時候,龐德得到了美國詩人、東方學家費諾羅薩跟隨日本學者學習中國古典詩歌時所做的筆記。這些筆記包括一百五十首漢詩,每首詩都有漢語原文、日文讀音、每個漢字的英語譯義和串解。龐德憑著他的詩歌天賦,並借助於費諾羅薩的注解,很快就從這些漢詩中感受到中國詩歌的魅力。意象並置,靠意象意味的內在聯係的一致性,而不是靠形象之間表麵的邏輯聯係,來實現詩歌意義的深化,這是龐德深得中國詩歌真諦的重要方麵。他在翻譯中國古典詩歌的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到這種方法的長處,於是他把這種方法引入到他的意象主義詩歌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