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裏爾克
萊納·馬利亞·裏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是現代德語文學中一位影響十分深遠的詩人。他生於布拉格,父親當過軍官和鐵路職員。他自己上過陸軍學校、商學院,最後選擇在布拉格大學學習哲學和文學藝術。他去過許多國家,如意大利、俄國、法國、埃及等。曾在俄國拜見過托爾斯泰,在法國當過雕塑大師羅丹的秘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過兵役,戰後在瑞士定居。
他在詩歌創作中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後來又受法國藝術和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在詩歌中以直覺形象象征人生和自己對人生的體驗。他的詩歌代表作有《杜伊諾哀歌》和《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等。他的詩歌特點是盡量擺脫情感的束縛,通過對客觀事物的冷靜觀察和認真體驗,力圖在精確的描繪中使詩歌達到雕塑的效果。他的著名詩篇《豹》在做客觀觀察的同時,表現出一種主觀經驗,實際上象征著作者內心世界受到的束縛和壓抑。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
作品
它的目光如此厭倦了那鐵欄
的不斷行走,就此萬物消失,
好像有千根的柵欄在眼前,
千根的柵欄後卻沒有天地。
柔中有剛的步子綿綿而行,
正旋轉著其小無比的圈子,
有如力之舞圍繞一個中心,
那裏一個偉大意誌已麻痹。
隻有時而眼簾靜靜掀起——,
隨即有一幅圖像闖進來,
經由它四肢緊張的沉寂——
進入到心中便不複存在。
(楊恒達譯)
作品賞析
此詩寫於1903年,深受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藝術思想的影響。羅丹對藝術中的生命和運動十分重視,他說:“沒有生命便沒有藝術。一個雕塑家想要說明快樂、苦痛、某種狂熱,如果不首先使自己要表現的人物活起來的話,那麼是不會感動我們的,因為一個沒有生命的東西……一塊石頭的快樂或悲哀,對於我們有什麼相幹呢?在我們的藝術中,生命的幻象是由於好的塑造和運動得到的。這兩種特點,就好像是一切好作品的血液和呼吸。”
在本詩中,我們看到,詩人在看見一隻籠中之豹後產生了種種內心體驗,但是這種種體驗究竟是深奧玄妙的哲學思考,還是難以控製的感情衝動,我們都無法判斷,因為他寫下來的東西似乎同這些都沒有什麼關係,他隻是給了你一個雕塑般的造型,一個經過他的感覺加工後的客觀現象的再現。他描繪的豹在籠中來回轉圈,這是一隻活生生的豹。雖然它的眼前有著千條的鐵欄,他的活動天地隻有一個極小的圈,但是它卻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它的柔中有剛的步子顯示出它有巨大的潛在力量,但是在這片極小的天地裏,它隻能綿綿而行,它的意誌也顯然已經麻木不仁了。它偶爾也會睜開眼睛,看到眼前的景象,但是這景象對它毫無意義。所有這一切都是冷靜客觀的描寫。裏爾克認為:“詩並不像一般人所說的是情感(情感人們早就很夠了),——詩是經驗。”所以他在詩歌創作中著重表現的不是他的情感,而是對客觀事物的冷靜觀察,經過認真的體驗之後再做出精確的描繪。可以設想一下,要是不經過真切的體驗,裏爾克怎麼會對這隻籠中之豹的外在表現和心態有這般精確的描寫呢?不設身處地地替籠中之豹設想一下它的感受,是很難想到“那鐵欄的不斷行走”的。隻有豹這樣的動物,才會把柵欄看成是像它一樣的活物,它走,柵欄也走,沒完沒了,以至最後使它厭倦得“就此萬物消失”了。也隻有像豹一樣的動物,有用不完的力氣,在曠野、叢林中自由地馳騁後被關在窄小的籠子裏,才會體會到“千根的柵欄後卻沒有天地”、“一個偉大意誌已麻痹”。所以,裏爾克的細心觀察和設身處地的體驗已到了極其細致入微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