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寫實性文學:愈演愈烈的風潮(2 / 3)

在寫實性文學舞台上熱鬧紛繁並日見升騰的時候,那些自感門庭冷落的文學創作者開始自省,開始了新的觀察和思考。為什麼寫實性文學堅挺不衰?為什麼寫實性文學如此地深入社會、深入讀者並引發出那麼強烈的震動?此前,有不少的文學研究者和非寫實性文學作家都幾乎不謀而合地把寫實性文學的崛起看成一種怪異的現象,以為它不過是一個特殊環境中的短暫現象,與文學並不一定有多少內在聯係,故而就有人對那些活躍的作家和走紅的作品持之以不屑的微笑或者幹脆嘲諷。在這些人的頭腦觀念中,小說是文學的正宗,詩歌、散文是文學的家庭成員,而起步不久的寫實文學算什麼?不過是“邊緣文學”“亞文學”。然而,讓這些人料想不到的是,寫實文學以顯赫的實績顯示了自己的不可漠視,顯示了自身存在的價值,顯示了自己鮮明的個性品格。曆史上,由先秦至明清的文學理論家們似乎並沒有把哪種文學形式確定為正宗。可也許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吧,也許是由於四部古典小說的高趄技藝影響了人們的文學觀念吧,久而久之,不少人的心目中形成了小說是文學正宗的觀念。今天,寫實性文學發展存在的現實正有力地衝擊著這種既成的觀念。文學的各種形式相互並存,其實並不存在誰為正宗、誰為偏枝之類區分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回溯文學發展史,過去曾經有過詩歌、散文和小說鼎盛的時代,如今寫實性文學崛起並蔚然壯觀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現象了。

判斷一種文學樣式的勃興發展極為重要的一點在於,看它在多大的程度上與代、與社會、與人生坤現實結合在一起,看它所具備的個性特長是否能夠承擔包容得起社會人生現實對它的期待和重托而又可以表現出這個時代的精神品格。寫實性文學以它的現實性、真實性和形象藝術性諸特點,正好適應了今天這個高科技、快節奏、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它能夠較之其它文學藝術形式為讀者提供更快、更豐富的真實生活動態和信息,它又能比新聞報道更具藝術感染力,還能在這一切的實施過程中為讀者提供作家對社會人生現象的自我辨識和思考,給人以理性的啟迪等,再加上它與讀者生活實際的緊密聯係和自身的靈便特性,就使它在今天這樣的時代中行動快捷、遊刃有餘。可以說,寫實性文學創作能有今天這樣的機緣與表現,是文學對時代呼喚的一種回應,是生活與文學雙向選擇的結果。當生活變得讓人們不能不時刻關注並參與現實,以達到準確地認識並把握自己生活環境的時候,表現真實的信息和對這些信息作辨析的作品就會顯得比那些平庸的虛構作品更直接和有益。所以,讀者在一定程度上琉遠虛構性的文學作品,而把熱情傾注於寫實性的文學作品,實在是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選擇,事實上這也是一種渴望得到滿足後的表現。真實是真理的外延,真實性所具備的魅力時常較之其它藝術要素更富誘惑力、感染力和衝擊性。當寫實性的文學在真實的旗幟下集結運作而為社會、讀者廣泛而強烈地歡呼擁戴時,引起更多作家包括從事虛構性文學創作的作家的沉思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寫實性文學縮短了社會與讀者的距離,使三者構成某種整體,產生某種共振和共鳴。在文學涉及了某種問題並對這種問題表示了一種新的見解時,讀者就會耳目一新,社會就會受到震動。這種三位一體、互相影響的關係結合的紐帶正是真實性。然而,我們也不應忽視,由於寫實性文學對於現實社會人生全麵而多角度的介入,在某些時候也造成了作品流於生活表層、浮動於大量盡管真實卻不一定接近本質的生活現象,理性的精神、犀利強悍的品格及濃重的感情色彩也會相應削弱,影響了其在藝術方麵的努力和追求。我們一再地申明,不應當用人們已熟悉了的文學性規範要求寫實性文學。因為,可以虛構和必須真實二者之間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向不能虛構的寫實性文學作品要求故事的完整性、情節的豐富性、形象的典型性、細節的生動性,這是一種超越它自身特點的苛求。但是,既然歸屬於文學家族,寫實性的文學又理應在著重接觸和報告社會人生現實的時候,毫不放鬆對文學形象生動性的努力,尋找一種使自己從真實走向藝術的途徑,從而創造和建立起自己的個性化的文學體係。當寫實性的文學作品已不僅僅是因為其內容的真實性、現實性與社會和讀者密切關係,而且同時還通過其鮮明的藝術特性吸引感染著讀者,給讀者許多美的享受時,它就會走到一個新的、高層的精神文化境界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