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希,1885年4月29日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布拉格,1948年3月31日病逝於解放了的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基希長時間作新聞記者,一生采訪過和旅行到世界許多地方。他曾寫過抒情詩和小說,但他畢生創作最多、最主要的是報告文學。他先後出版的《布拉格街頭拾零》、《怒吼的新聞記者》、《世界冒險》、《天堂美國》、《秘密的中國》、《在澳大利亞登陸》、《廣場奇聞》、《墨西哥漫遊》等十幾本報告文學集,是他留給世人、留給報告文學史的寶貴財富。基希認為,基於事實材料所寫的報告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事實證明它“也能達到獨立的藝術作品的境地”。他還說:“在為了作品的藝術性而從事的各種努力之際,必須顯示出真實性―完全是真實的東西這一點不可。”“對於不失藝術的樣式和規模而同時又能正確地顯示真實這件事,較之諸君所想象的是一種更困難的工作。”在這些意見中,基希幾乎提出了報告文學的所有特征,並突出地強調了真實性這個根本原則與藝術性的不可缺少。
在基希的同時和之後,報告文學很快為不少有識之士所認識和看重,先後有不少人也表述了自己對報告文學的理解。日本人川口浩說報告文學的最大力點,是在事實的報告。但是,這決不是和照相機攝物像一樣地、機械地將現實用文字來表現。這,必然的具有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傾向。”皮埃爾,梅林說在報告文學中,事實,單獨的事變,現實的一片斷,都是觀察的對象。但那當然是跟周圍的世界相關聯的事實,那種事實和它的結果須經過科學的係統的考察(而且,在可能的範圍中,也根據統計,決定它的一般價值那種事實,限於社會事態中具體的部分。”安德爾·馬爾克勞斯說:“報告文學的實際的力量,在乎全麵地拒絕現實的逃避,即,所謂最進步的報告文學形式,乃是由於知識性和感性而獲得的正確的現實把握之謂,有時自然也不免要刺激意識趨向現實,而結局不是屬於想象世界的創造。”他還說在報告文學中,對真實的關心比真實自身還重要。”《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約翰,裏德在談到自己的寫作時說在本書的取材方麵,我務必限定我自己隻使用那些我自己親身觀察到的,經曆過的曆史事件的實錄,以及那些有可靠證據足以證明其為真實的記載。”
本世紀30年代初,報告文學從日本傳到我國,很快被我國作家認識並接受。1930年8月左聯執委會決議《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新情勢及我們的任務》和1931年11月左聯執委會的決議《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最早提到報告文學並大力倡導作家創作這種文體。這之前,盡管已有了1923年瞿秋白的《餓鄉紀程》和1924年的《赤都心史》等作品,但那或許還不是有意識的創作行為。自此時始,除進行了不少的介紹工作外,對報告文學的研究和實踐活動也十分頻繁。周立波譯介了基希的《秘密的中國》,茅盾又以精煉明快的語言對報吿文學作了理論性闡述。茅盾說每一時代產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學,報告是我們這匆忙而多變化的時代所產生的特性的文學樣式。”“報告的主要性質是將生活中發生的某一事件立即報告給讀者大眾。題材既是發生的某一事件,所以報告,有濃厚的新聞性;但跟報章新聞不同,因為它必須充分的形象化。必須將事件發生的環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寫著,讀者便就同親身經驗。報告作家的主要任務是將刻刻在變化,刻刻在發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問題立即有正確尖銳的批評和反映。好的報告須要具備小說所有的藝術上的條件一一人物的刻畫,環境的描寫,氛圍的渲染等等;但報告彡和小說不同,前者是注重在實有的某一事件和時間上的立即報道,而後者則是作家積聚下多少的生活體驗,研究分析得了結論,藉創作想象之力而給以充分的形象化。小說的故事,大都是虛構,一不過要合情合理,使人置信。報告則須是真實的事件。”
以上眾家之說從多種角度和側麵表述了報告文學的特殊性,進而確定了報告文學的文體特征。了解這些意見對於我們把握報告文學十分重要。
但是,我們不應停留在隻接受一種文體概念這個層麵上,還非常有必要對這種文體產生的原因及其它因素進行研究和理性認識。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理性更全麵地接受這種文體概念,並透徹地認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