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報告文學的文體特征及發展演變(1)(1 / 2)

今天,對於許多讀者來說,報告文學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已不再是陌生的東西了。也許現在人們對報告文學的曆史及其理論研究還嫌薄弱,可對報告文學的現實感受卻是非常直接強烈的。若把傾心於報告文學創作並有較大成就的作家的名字寫下,那將是長長的一串。同時還有專門或側重發表報告文學的報刊,有專門以研究報告文學為課題的組織和學者,更有一大批熱心於編發報告文學的編輯和無以計其數的報告文學讀者。正因為這許多方麵的合力,促進了報告文學的勃興與繁榮,使報告文學不再遊蕩於新聞與文學之間的空地無所依傍,不再置身於這樣的夾縫中而常被人忽視。

然而,比起小說、詩歌、戲劇等文學樣式來,報告文學畢竟要年輕得多了。對於這個僅產生了半個多世紀的新型文體,我們除了應給它熱情的扶植之外,對它的認識研究亦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

關於報告文學的文體特征,我的簡略的表述是:報告文學是指那些及時對社會生活中富有思想、感情內容及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現象、事件與人物做能動的真實藝術及理性報告的散體文章。

在這個簡略的概括中,現時性、真實性和藝術性的和諧統一構成了報告文學的核心內容和文體特征,從而使它脫離了新聞報道的範圍,也區別於小說、詩歌等其它文學體裁。

任何一種文體的構成原則對於它的實際的創作活動來講,盡管有質的規定性乃至強製性,但創作的過程中卻時常有著十分明顯的靈活多樣性。我們認識某一種文學樣式自然離不開從文體的角度來要求它,但同時也應在實際的創作活動中不斷地總結與完善它。對於像報告文學這樣新型的文體形式來說,後一點自然更為重要。沒有了文體的基本規範要求,判斷就無所依循;沒有了對活的創作活動及成果的認識與總結,就可能因為機械地尺度對象而限製了新的創造與發展。報告文學至今仍然處在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它已具備了相對穩定的文體特征,但要使這種特征更準確、充分地顯示出來,還需要作家們不斷地實踐。因之,在認識報告文學的文體特征的時候,要特別地注意到這種發展態勢,謹防人為地框束它,限製了它的手腳,使它在還未達到目的地的中途停頓下來。

報告文學發展的前景如何?這不決定於一時一事的環境條件。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它自會有它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基礎。從報告文學這種文體的特征及發生發展的曆史與現實情形來分析,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不少啟示,從而對它的前景充滿信心。

報告文學產生於何時?這是應首先回答的問題,但它卻是一個不易確切囪答的難題。有些人曾對這個問題做過十分有價值的考證,但得出的結論仍然是不盡一致的。有的說古已有之,如《史記》裏的人物列傳,乃至《左傳》裏的某些篇章,都可視為報告文學;有的認為報告文學伴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和新聞的發展而產生於近代;更有人認定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就是第一篇報告文學。我以為,對此不應學究式地對待;研究它並非無益,可認死理就有點迂腐了。

報告文學這一稱謂據有人考證最早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1914一1918)的德國。當時,由於戰亂影響,一些作家無法安靜地坐下來構築巨大的文學工程,也難使自己的心靈情感得到細膩的表露,又不能在動亂的生活麵前無動於衷,於是就有人奔赴前線,把戰場上的真實見聞、把那些新聞消息不便傳遞的真實人物事件用文學手段描寫出來。在發表這些文章時,編者為了區別於虛構的小說和那些純的自我抒情的散文作品,就將其標為“報告文學”。從此,這種以文學的形象生動性手法描寫真人真事的文學新品種就漸漸地蔓延開來了。

真正把報告文學這種文學品種運用得嫻熟充分,並以大量而有特點的作品奠定了報告文學在讀者中的聲望和在文學創作範圍內的地位的,是捷克作家基希。基希是較早而又自覺地、有意識地創作報告文學的少數作家中的突出者。他在創作實踐和理論總結兩方麵對報告文學的創建功績是無人可以替代和比擬的。如果我們不是鑽牛角尖的話,就不必給此前那些具有某些報告文學因素的作品套上報告文學的帽子,也不一定要找到第一篇標有報告文學的作家作品。視基希為報告文學的創始人、世界報告文學大師,這對基希既不是過譽,對報告文學也絕不減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