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報告文學的文學性特征(2)(2 / 2)

公正的判斷還需借助充分的情感力量得以實現。單有材料和哪怕是精巧的形式,而沒有公正的判斷和充分的情感,是不會有動人的報告文學的。公正是報告文學的精髓,而情感是報告文學的靈魂。蘇珊朗格把藝術定義為“藝術即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這盡管不無片麵之處,但她對情感的重視卻是正確的。以此而論,報告文學就可以理解為作家麵對某種社會人生現象所做的一種情感表述。這種情感的力量往往能夠超越題材和形式,達到激動人心的地步。李延國的《在這片國土上》對奮戰在引灤入津工程工地上的戰士們表述出的真摯崇敬感情,曾多麼強烈地震動了讀者的心啊!徐遲對陳景潤在數學王國中那種癡迷情形的深情理解與描繪,黃宗英對“小木屋”及其主人公徐鳳翔的殷切呼喚與厚愛,劉真在《一片葉子》裏對一位多年因家庭成份而被歧視、被打擊的推土機手的同情和聲援,霍達在其新作《國殤》中對中年知識分子因過分的疲憊而紛紛早逝現象的感傷和痛心等,都是以濃濃的感情力量降眼並震動著千萬讀者的心。報告文學作家在事實麵前無法添加,然而,當他一旦調動起感情的風雨的話,那麼他就會顯得格外自由與有所作為。在感情的風雨中,他可以是細雨甘霖,也可以是雷雨冰雹;可以是急風暴雨,也可以是春雨輕風;既有冷峻,更具溫情,使人在情中啟悟,也使人在情中動情。公正的判斷與真誠的情感力量結合到一起時,報告文學就將走向廣大讀者的心靈感情世界。

寫實的風格和樸素生動的推述

從更切實的意義上講,報告文學是對社會人生現象的一種寫實描述。當然這種寫實不是機械的照相與冷靜的臨摹,它加進了作家主觀的認識及感情成份,從而使客觀的事實存在變得富有能動性,具有更多的意義。寫實,對於報告文學來說,與其說是一個局限,還不如說是一個特長更適當。因之,報告文學沒有任何理由抱怨這種寫實的原則,而羨慕虛構的自由。應當清楚地認識到,正是這種寫實的風格使報告文學變得獨特而富有個性,產生出別的兄弟文學形式無法企及的力量。那些顯然是經過作家用心編排和精心雕琢的報告文學作品,非但不能在文學性上給人以享受,卻因為過多的用力而破壞了寫實風格令人感到造作乃至虛假了。報告文學的寫實風格既是一種原則,也是一種文學的特征。破壞了它,就不僅傷害了原則,同時也傷害了文學的特征。近兩年來,報告文學的這種寫實風格在許多“問題報告文學”作品中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揮,使報告文學的特征和力量迅速變得鮮明和巨大起來。這是報告文學對個性尋找的一次突破和成功,也是報告文學文體自覺追求的結果。有人把這種寫實風格突出的現象視為報告文學文學性的減退,是藝術上的粗糙(粗糙之作當然不少,但與這種寫實風格無關、這實在是一種誤解。讀這段時間出現的好的報告文學作品,寫實文字所描繪的一切難道不足以撥動哪怕是“冷靜”的心境嗎?作家們對於現實毫不回避的寫實風格使一切雕琢的手段失去力量,進而顯示出分明的個性風姿,卓爾不群。

為了適應這種寫實的風格,報告文學的描述語言應力求樸素生動,切忌花裏胡哨,裝腔作勢。報告文學依據的是對事實準確具體的描述,作品的目的是為了盡可能不變樣地顯示對象並對這對象提出認識,而不是要用作者自己的語言才能去裝飾對象,更不能通過主觀的裝飾使對象的麵貌模糊進而趨向對作家的服從。在報告文學創作中,描述自然有多種角度和對象,描述本身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家完全可以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方法。黃宗英嫻熟於進入角色以自身的感覺體驗來顯示報告的對象;理由左右逢源,縱橫捭闔;祖慰機智;陳祖芬瀟灑;李延國熱情……各有絕招,人有短長。然而正是這種種不同的描繪敘述特點,構成了報告文學創作中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使報告文學在描述的特點上鮮明地區別於小說、詩歌,具備一種個性形態、語言形式。

在以上的文字中,筆者從自己的認識感受出發,在辯駁中闡發了對報告文學性特征的理解一傳統的文學觀念和一般意義上理解的文學藝術性不能夠完全認識和理解報告文學這種新型的文學形式;報告文學因為它的真實性原則,使它在更多的方麵同其它文學形式有著清楚的區別;真實性決定並促進著報告文學自身文學性特征的建立;作家對生活的敏銳發現與認識時表現出的智慧豐采、公正態度的持有與感情的充分表露和寫實風格與樸素描述的把握是其文學特征的基本內容。我以為,能否恰當地實現這些,決定著報告文學文學性的層次及水準。

(1988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