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論趙本夫和他的小說(1)(1 / 3)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果這個人是從事文學創作的,那麼這水土也必然是滋潤養育他作品生長的沃地。屠格涅夫、托爾斯泰之與俄羅斯民族,魯迅、老舍之與中華民族,沈從文之與湘西等,都是這方麵極好的例證。趙本夫生長在蘇魯皖接壤處蘇北豐縣的界首,他說這裏的土地和人民養育了我,我的血肉之軀,我的氣質、教養、靈魂,都是這塊土地賜予的。”現今看來,趙本夫或許還不是一位善長譜寫時代交響樂章的人;從他的小說中,我們雖然時時感到現實生活的氣息,可卻不像從別的作家作品那裏能感受到那種強烈的震動和刺激。但是,趙本夫無疑具備了民族、風俗畫家的素質。因之,他的小說除卻現實生活的氣息以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地域風情的特點卻格外分明。他站腳於界首,把自己的目光和感受投向社會,投向人們的內心世界,從而不斷地抒寫描繪出一幅幅特異的圖畫。這些圖畫有的精巧典雅,有的深情凝重,有的古樸渾厚,也有的粗獷強焊。我們或許會遺憾它有限,但卻不覺得它俗氣,原因就在於它自格調,別具風姿。

在彷徨揚棄中尋找平衡

短篇小說《賣驢》是趙本夫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曾在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活中獲獎。這篇小說的情節是圍繞“賣驢”展開的,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作品的題旨卻在於透過“賣驢”這個事件捕捉並表現人物微妙的心理波動,並力圖尋找出人物心理之所以波動、彷徨的根由和解除它的途徑。偏重在現實生活的變動中探測不同人物特殊的心態,並依仗這種特殊的心態突出人物性格特征,這是趙本夫幾篇反映現實生活的小說的突出特點。這些小說除《賣驢》外,還包括《“狐仙”擇偶記》、《多得了五元錢》和《祖先的墳》。

《賣驢》是篇很有趣味的小說。因為完全意想不到的原因,大青驢把自己的主人孫三老漢拉到了火葬廠。在別人,這個偶然的事件最多不過一場笑談,而在孫三老漢卻引起他極大的不快和惶恐,有如點燃的導火索,產生著越來越強烈的效果。孫三老漢為供銷社拉腳,這是個十分繁雜而又辛苦的事,雖說利厚,可大夥是不樂意幹的,似乎惟有孫三老漢才足以勝任。但是,正是因為這個差事,幾年前,他“被定為自發分子”受到嚴厲批判,遭到許多羞辱。今天又遇見這樣倒黴的事,還沒有完全告別封建迷信而走進科學殿堂的孫三老漢就很自然地把它看作“極不利的征兆”,加之他又耳聞新的政策要“收”了,公社新調來的書記正是當年抓他“自發”的那位縣委韓副部長,所以他盡管對大青驢充滿了感情,還是大光其火,把一腔的悶氣集於一鞭,狠狠地抽打大青驢,並狠下決心賣掉這個喪氣鬼。當然,經過在柳鎮上的耳聞目睹和有關“賣驢”、“神鬼鞭”絕妙的治病情形的描寫以後,孫三老漢忍受著別人的辱罵,出爾反爾地撕毀議定,牽回大青驢不賣了。孫三老漢從“賣驢”到不賣這種心理念頭的變易,實際上已經容括了相當豐富的社會曆史和現實內容,它既包含著對過去極左政治行為的批判,也印證了人物之所以產生彷徨、惶恐的原因,自然也道出了他最後消除彷徨、惶恐心態的社會作用。在這裏,作者對於現行農村政策幾乎未作隻字的直接評判,但人們隨著孫三老漢的心理流程而產生的感受卻是非常具體的、切實的。

與孫三老漢的惶恐不同,《“狐仙”擇偶記》裏黑嫂的心態是一種內心情感領域中經曆著痛苦的彷徨,這種彷徨給人的感覺是十分沉重的。這是個很容易處理成男女風流韻事情調的題材。可在我看來,趙本夫對它的處理卻是相當嚴肅的,甚至還伴和著一點點傷感的情緒。這篇小說初發表後,報刊上曾有過不同意見的討論。隻要深入體察,我看分歧意見並非不能達到相應的統一。黑嫂是一個矛盾著的統一體,論者如若不失之一麵,見出全人,自然會得出相近的結論。年輕的寡婦黑嫂在一個光棍成群的村子裏無形中成了眾矢之的。光棍們各樣的追蹤,旁人的議論,她聽到耳裏、看在心裏,表麵上滿不在乎,裝出笑顏,可內心深處卻注滿了苦酒。她孤兒寡母,還有個瞎眼的婆婆,生活本就不幸,怎奈村子裏又極窮。她不願丟下孤零零的婆婆去尋找自己的前途,又要設法生活下去。窮和難煎逼著她,現實使得她尋找一條奇異的路。一方麵,她巧妙地應付光棍漢們的進攻;一方麵,她又無可奈何地把一點虛情送給能借權力給她一些幫助的村支書老石。人家說黑嫂“像天仙一樣迷人,像狐狸一樣狡黯”,豈不知這正是她彷徨於人生途程時的反映。對老人的孝敬顯示了她的美質,對光棍們有分寸的應付和對老石的接近卻不難使人在她的痛苦中看到些軟弱和低下,盡管這些行為的背後隱藏著社會責任,但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體諒到並理解她的。她在困惑無奈中度著多舛的人生,也在這裏麵尋覓著自己的平衡。黑嫂生活與情感的平衡是到了新農村政策實行以後才真正找到的。責任田上的收獲使她長久愁苦的臉上綻出了由衷的笑貌。當她再也不需要像“狐仙”那樣為生計奔走的時候,她告別了過去,打消了別的光棍漢的猜疑,離開了握有權力並給她有所照顧但她並不真愛的老石,把全部的愛情交給了正直的光棍老彎,從煩亂的境況中走到了溫暖的家。一種平衡的產生和打破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社會物質條件。在那個矛盾四伏的日子裏,像黑嫂這樣的人隻有在多方的應付中找尋平衡,盡管這是一種表麵的、暫時的平衡,但它畢竟可能產生相應的穩定作用。當社會環境為她消除了危機的因素,提供了解除矛盾的可能時,黑嫂即迅速革除一切,追求更內在、更長久穩定的平衡。從現象上看,黑嫂始終是彷徨在“擇偶”的過程中;可實質上,作者是通過對這個人物心理變遷的描繪,對生活現實進行多角的審度,使我們從具體的人認識社會麵貌,又從社會麵貌的改變見出其對人心態、情感的影響。所以,人們要真正建立起內在和外在的平衡,必須兼顧到社會和自身兩方麵提供的條件,偏向任何一麵,平衡即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