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三歲詩女——聽小雪楓背唐詩
庚午夏承德詩會,集東山乘索道同遊磬錘峰。候車時,從龍先生孫女小雪楓為大家背誦唐詩,並自謂:“今日已‘欲窮千裏目’矣!”眾奇之,問年齡幾何?曰:三歲。厚示先生當即口吟一絕為贈:“雪壓群山玉樹寒,楓林落葉色彌丹。最憐林氏外孫女,定是他年李易安。”集齋先生與之合影留念,題一絕雲:“幸遇他年李易安,稚齡郎詠古詩篇。愚翁才淺騷情重,笑影同留熱水泉。”歸途中,予步蔡公韻亦賦一絕雲:“雪自高潔豈懼寒,楓心熾熱色彌丹。欲窮千裏錘峰上,詩頌神州四海安!”
第2節平仄可調——談填詞可以上代平
予昔填《踏莎行·梅》上闋曰:“也愛溫馨,也煩冷露,生來也願春深處。孰知天地早安排,風霜雨雪等閑度。”友人看後,認為“等”字不合律。予曰:豈不聞填詞可以“以上代平”乎?況“雨雪”上聲連讀,“雨”讀陽平,而“等”又與“閑”連讀成詞,故不發生拗口問題。如改為“尋常度”,平仄雖合,卻不合麵對“風霜雨雪”之傲然風骨。遂以一絕答友人以辨之:“本應恭頌一字師,其奈音聲有變時。上在上前陽平讀,代平上字可填詞。”予以為音律規範詩詞,人學音律以製詩詞,吟詠中必須使音律為詩詞內容服務。此與不懂不顧音律而妄謂“突破格律者”不同。
第3節詩解誤題
前輩王逸如先生,“九一八”前為湯玉麟幕僚。湯逃,王先生被日寇監押十四年之久。光複後寓居京師,以書法著稱。壬戌年返承德故裏,名其居室為“鵲還居”。先生曾贈予篆書一聯:“天寒遠山淨,日暮長河急。”題為杜少陵句。其實此乃王維《齊州送祖三》詩句。王老當年已“九九”高齡,誤記本不足怪。但傳諸後人,不知其背景,豈不招羞?於是,予聯想先生身世結合詩意乃題詩解之曰:“鵲還塞上思摩詰,情滿山莊念杜陵。教我大河長奔湧,示愚遠嶺淨寒晴。殷殷切切師尊意,敢忘灤陽鬆柏青。”先生九泉有知,當亦含笑點首歟!
第4節喜轉為悲
癸卯秋,胞姊大病痊愈,予亦獲甄別平反。老父喜賦五古一首,有句雲:“蓮女霍去病,騮兒辛棄疾。”借用兩位古人名字表示根除病痛、恢複名譽之欣幸,並諭示兒女以古人為模楷,自強自勵。丙午抄家時,發現此詩,竟誣之曰:“美化帝王將相,其狼子野心,何其毒也!”於是,老父遂慘遭迫害,以磚石墜須,以繩索左拉右拽,鞭抽棒打,折磨致死。嗚呼!清時文字獄畢竟罰懲反抗之士,而“四人幫”卻殘害無辜庶民,至此,豈天意哉!(1979年老父已昭雪平反)
第5節春聯招禍
餘昔居承德三官廟近二十年。初住東廂房,壬寅秋因失火,乃遷居南殿正房東間,以枝柴圍院。內有雙抱古槐蔭護,二子讀書演算於臥碑,餘亦常與顯菇翁茶飲聊天,拙荊則編織於側。日聞鳴蟬在樹,晚觀蟋蟀鬥趣,甚為愜意。春節喜製一聯雲:“鬥室光輝,朝陽常送暖;柴門雅趣,古木自生香。”
不料丙午夏,竟遭批鬥:“鬥有多大?能住人嗎?這是對現實不滿!”“朝陽豈能照進扣鬥?這是對社會的誣蔑!”問我:“槐花何時開?”答曰:“夏初。”“春節既未開花,豈能聞到香味?”六二年正是台灣叫囂反攻大陸之時,你這是歡呼早春到來!嗚呼,一副自我滿足的小小春聯,竟扣上了三個大字的罪名!“鬥室”竟成了“鬥(豆)室”!嘻,籲戲!危乎哉!
第6節壽聯寓情
葉蒼岑老師慈祥親切,同學輩皆敬愛之如慈母。癸巳年,予與同學汪某實習於北京五中,夜深備課未歸,不料葉老忽至身旁殷殷指教。老師已年逾半百,如此誨人不倦,令某終生難忘。二十年後,到京師拜謁,見老師鬢發蒼蒼已逾古稀矣!予知汪某畢業後留校任係領導,乃詢問其近況。葉老緊握予手曰:“汪某實難提起。文革於湖北改造拾麥穗時,硬誣說我拾得不淨,非罰我重拾不可……你們是同班同學,人和人可不一樣啊!”老師已泣下沾襟。予見葉老仍在燈下勤奮編著,並以古稀高齡還到大江南北及東北、西北講學。當老人八十壽辰時,予謹製一聯以祝曰:“遇嬌桃源靖節誌,逢春南北樹人心。”嬌者,妖妒之人也。這樣的好老師,汪某何待之如斯苛苛耶?(後聞汪某早已降為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