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0歲到60歲,倘若“新生代”還能攢10萬元,那個時候,終於是把上輩的投入給賺回來了!60至70歲,其基本生活消費假設能自行解決,可70歲以後是很難再做到了!
通常,我們所說的績效,一般包括效率和效果,效率指投入與輸出的關係,效果即活動所實現預定目標的程度。而以上投資行為需半個多世紀才能做到扭虧增盈,才可能增值,這是怎樣的績效呢?!這是怎樣的投入和產出!
然而更令我感歎的是,這樣的“新生代”究竟有多大的進取心,多大的核心競爭力?我不知道究竟何為瀟灑,何為生命的意義!我感覺到我們之間在思維方式、意識形態、價值取向等諸多方麵產生了距離,這本身沒有孰好孰壞,我無意也不應該去評判這些,因為不可能將我的思想強加於人。但我總覺得如此“花祖宗的錢,透支下一代的幸福”多少有些可悲!而有些女青年沒到22歲就先結了婚,從此開始了平淡而乏味的大半輩子,而到暮年還得去拚命攢錢,這多少有些殘忍。
從數字上看,似乎“新生代”的一生還能做到投入和產出相抵,在父輩與下一代間充當了接力的作用,然而“新生代”這一角色的責任是否已完成呢?“新生代”所“造就”的下一代是重複上一輩的生活呢,還是能開創一片燦爛的天地?我為之感到渺茫和心酸!我不否認有許多仁人誌士是在艱苦的、不被看好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但這是能磨煉人意誌的苦難,而非不思進取的生活環境。誰能說在麻將聲中長大的孩子就比別人要強呢?
我一直在想,倘若“新生代”能重複上一代的生活方式,那至少還有一種務實的作風和勤勞的品德,那一代是這片土地上最純樸的憨厚農民;而至於“新生代”,對養育之人的愛心何在?社會的責任心何在?熱愛這方沃土和生態環境的意識何在?與前進時代的融合何在?
在這個村子裏,養老愛老的風尚越來越淡薄,小河中到處漂浮著各種垃圾,肥沃的土地正在不斷被破壞、侵蝕……新生代也談環保,卻很少“從我做起”;新生代也談責任,卻難以“以孝為先”。
不過,在這片土地上,同樣有一代人打動著我!在這裏不得不提,那就是“新生代”的父輩們!他們與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世代與土地相伴,辛勤勞作了一輩子,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我想應該這也正是我們祖國這些年來之所以蒸蒸日上的重要原因吧!然而,對於我們的“新生代”——能左右未來社會發展的一代人,我不敢想象他們將對我們民族的未來有多大的影響!
悠悠中華,泱泱大國,農業人口基數極其龐大。在被稱為世界第六經濟圈的“長三角”,其“基層”農村尚且如此,不敢想象整個中國的“基層”農村會是如何?
然而,值得欣喜的是,在黨和國家、社會各界日益重視“三農”問題的今天,統籌城鄉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已成為我國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說,20年前的五個“一號文件”使凋零的農村走向繁榮;那麼,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則是在全麵分析了農業新階段的內涵和特征後,推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實現曆史性跨越的又一次政策創新。“農民不富,中國不富”。我國正朝著加快農業發展、推動農村增長、促進農民致富的方向不斷前進!國富民強,和平崛起,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共同願望!
後記
以上文字,隻想去真實記錄和思考一個不斷被人們回避卻不得不直麵的棘手難題。涉及了經濟、管理、法律、社會、倫理、教育等諸多方麵,方知這是一個關於科學發展和實現可持續的複雜難題。“三農”問題,路長,情更長!筆者真誠期待著更多的人去關注、去求解!
(該文為浙江大學第七屆校園文學大獎賽獲獎作品,作者時為浙江大學管理學院2002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