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者發出隆隆的聲音。
他射箭趕散敵人,閃電使他們潰逃。
耶和華斥責敵人,在烈怒中向他們一吼叫,
海底就出現,大地的根基也都顯露。
他從高天上伸出援助的手,
把我從水深火熱中救出來。
他把我從強大的敵人手中救出來,
把我從毫無指望的境況中搶救出來。
把我從最黑暗,最淒慘地方
領入光明、廣闊的境地。
……
2.從《詩篇》中吸取靈感的作家
文藝複興時代的巨人馬·路德曾從《詩篇》46篇中吸取靈感,寫出那首被譽為“十六世紀的馬賽曲”的著名聖歌《上主是我堅固保障》。它的第一節是這樣的:
上主是我堅固保障,
莊嚴雄峻永堅強;
上主使我安穩慈航,
助我乘風破浪。
惡魔盤踞世上,
仍謀興風作浪,
猖狂狡猾異常,
殘暴狠毒難防,
窮凶極惡世無雙。
《詩篇》第46篇原詩的內容是這樣的:
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和力量,
是我們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因此,縱使大地震動,
高山崩坍,墜入大洋;
縱使怒濤澎湃,群山震撼,
我們也不驚惶。
一條河流帶著喜樂流到奇妙的城,
至高者把安當作居住的聖所。
上帝住進那城,他決不會傾覆;
天一亮,他的救助就來臨。
列國戰栗,萬邦傾覆;
他一轟鳴,大地就溶成洪波,
萬軍的耶和華跟我在一起,
雅各的上帝是我們的堡壘!
來看吧,看他怎樣作為,
怎樣在大地上壓倒一切!
從地板到地極,他粉碎戰爭,
折弓斷劍,用火燒毀盾牌。
馬丁·路德和希伯來詩人的力量從何而來?從詩歌所表現的來看,力量來自“萬軍的耶和華”,但到底還是植根於詩人自己的堅強拚搏。聞一多是詩人、學者,也是鬥士。他說:“人生如果僅是吃飯睡覺,寒暄應酬,或囤積居奇,營私舞弊,那或許用不著宗教;但人生也有些嚴重關頭,小的嚴重關頭叫你感到不舒服,大的簡直要你的命。這些時候來到,你往往感著沒有能力應付它,其實還是有能力應付,因為人人都有一副不可思議的潛能。問題隻在用一套什麼手法把它動員起來。一挺胸,一咬牙,一轉念頭,潛能就起來了,你便能排山倒海,使一切不可能的變為可能了。那不是技術,而是一種魔術,那便是宗教。”《聞一多全集》第29頁。你可以把這種潛能喚起的動力叫做宗教,也可以不叫宗教,但在詩人兼鬥士的經驗中確實有過,而且就表現在詩裏,如上文所引《詩篇》第18篇、46篇和馬丁·路德的讚美所表露的。
3.被譽為法蘭西大革命前的《馬賽曲》
《詩篇》中大衛的詩雖不一定是大衛的親筆,但在他經曆中,有不少這樣的經驗。他在希伯來全部曆史中武功最為輝煌,贏得過最大的勝利;《詩篇》18篇就是一首宏偉的凱旋曲。
68篇也是宏大的凱旋曲,在16世紀,法國新舊教派戰爭最激烈時(1562),新教派拿這篇凱歌當戰歌來唱,被稱為法蘭西大革命的《馬賽曲》。17世紀英國革命的將領克倫威爾對蘇格蘭軍作戰時,也叫指揮員們高唱這首軍歌,終於以寡敵眾而取得勝利。這首給人以力量的軍歌屢顯神效,其第一節雲:
上帝其興,一掃群凶;
行見悖逆,鼠竄無蹤;
如煙之散,如蠟之熔;
愷愷君子,體逸心衝;
謳歌上帝,吹呼聖名;
何以迎駕,響遏行雲。
上帝導民,經彼遐荒,
天震地搖,西乃惶惶:
沛然降雨,以潤焦土。
聖民家焉,恩澤覃數。
主啟凱音,眾姝謠吟。
敵軍將帥,倉皇四奔。
彼巴珊山,實為靈嶽;
千峰競秀,聖心所樂;
嗟爾群山,何以側日?
上帝居之,雲胡不服?
埃及來朝,蘇丹畏服,
谘爾萬邦,歌頌四極,
聲繚高空,亙古不息。
發音如雷,布丁裹域,
賜予子民,以勇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