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詩和第46篇在思想和格調上相似,可能都是可拉後裔所作。它的思想境界較高,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把耶和華看成整治世界的力量,給人以超絕的力量。
這種力量還在於詩人哲學思想的深廣。他們把神當作宏觀宇宙的化身,自己雖太渺小,但宇宙卻是無限地大。渺小的我,能力確是太小;但以渺小的我投入偉大無窮的宇宙,成了宇宙的一部分,就會發出無限的力量。
正如《詩篇》第102篇所說的:
我的生命煙雲消逝:
我的身體如火燃燒。
我的心像枯了的草被踩碎;
我連食欲也消失了。
我呻吟歎息;
我全身隻剩下皮和骨。
我像荒漠中的野鳥;
我像廢墟中的貓頭鷹。
我睡不著;
我像屋頂上一隻孤單的麻雀。
……
我的仇敵整天辱罵我:
戲弄我的人指著我的名字詛咒。
我的生命好像黃昏的陰影;
我像枯幹了的草芥。
……
耶和華啊,你的歲月無窮無盡!
你在遠古創造大地,創造諸天。
它們都要消逝,而你卻長存;
它們都要像衣服破爛,
你要更換天地,如更換衣服,
天地都要消逝。
但是,你始終如一;
你的歲月無窮。
又如第90篇第9節對個人的渺小是這樣寫的:“我們的生命隻是一聲歎息!”這是何等簡短而又深湛的描繪!第19篇描寫了大自然對宏觀宇宙的頌揚:“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作為。這天向那天述說,這夜對那夜傳播,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但他的聲音傳遍人間,他的言語傳到天涯。”這又是何等深邃玄妙的哲理啊!詩人的天地是宏觀的宇宙,詩人的宗教不再是原始的宗教迷信,詩人筆下的耶和華不再是被征服前那種狹隘的民族宗教之神,已經進而成為天下萬民的耶和華了。這個思想境界正是當時“第二以賽亞”的境界,是詩人和思想家的境界。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談到希伯來文學時說“文章以幽邃莊嚴勝”,真是一語中的。他所說的“幽邃莊嚴”,正是《詩篇》中最傑出的詩作所表現出來的深廣偉大的胸襟。這幽邃莊嚴的胸懷對我們來說是比較陌生的,那是由於我們“哲學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淡薄”。朱光潛在《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中說:“詩好比一株花。哲學和宗教好比上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西方詩比中國詩深廣,就因為它有較深廣的哲學和宗教在培養它的根幹。”《中國比較文學》1984年創刊號,第42頁。西方的宗教,主要是由希伯來宗教發展而來的基督教,西方情趣的深廣,是和《詩篇》思想情趣的陶冶是分不開的。西方詩中富有深廣精神的名著如但丁的《神曲》、彌爾頓的《失樂園》和歌德的《浮士德》等,都是深受希伯來詩歌影響的偉構;我們驟然一讀,很難理解它們的精神,要仔細琢磨才能領會。主要原因是我們已習慣於欣賞哲學思想平易、宗教情操淡薄的中國詩。中國詩和西方詩各有千秋,中國詩神韻高雅,西方詩思想深廣,我們不妨體會並借鑒一下西方的長處。
4.這是一首叫人快樂得要發抖的詩
希伯來《詩篇》的藝術特點,最主要是把深刻的思想和激情相結合的複雜思緒擬人化了,把微妙的力量形象地描繪出來。例如但丁最喜愛的第114篇: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
雅各的子孫——離開異族的土地,
猶大便成了耶和華的聖民,
以色列成了他的國土。
紅海一見就逃奔;
約旦河水也倒流。
群山像公羊踴躍;
丘陵也像羔羊蹦跳。
海啊,你為什麼逃奔?
約旦河啊,你為什麼倒流?
群山啊,你為什麼踴躍?
丘陵啊,你為什麼蹦跳?
發抖吧,大地,在耶和華麵前,
在雅各的上帝麵前震顫,
他使磐石變成水池,
把岩石變成水泉。
但丁說這是一首叫人快樂得發抖的詩。他對這篇詩為什麼能有這樣深徹的體會呢?一方麵是因為但丁長期羈留在流亡地,盼望自由心切,並且兩位詩人心心相印,都有同樣深廣的修養和經驗;另一方麵則是因為這篇詩歌思想感情的形象化和擬人化容易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