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愛因斯坦的擔憂(2)(2 / 3)

丹麥文豪安徒生(HansChristianAndersen,1805~1875)在1845年寫了一篇著名的童話《紅舞鞋》。百年後,在該童話的啟發下,英國於1948年拍攝了一部現代題材的電影《紅菱豔》(《TheRedShoes》)。女主人公蓓姬一旦穿上那令人羨慕的紅舞鞋,就得不斷地跳下去,結果再也停不下來,直至累死。在“市場經濟原理”的驅動下,不少所謂的“成功人士”,其實都像是穿上了虛榮的“紅舞鞋”,為了“錢”而疲於奔命,再也停不下來。成功嗎?未必!不難在許多所謂的“成功人士”裏看到很失敗的“丈夫”,很失敗的“父親”和很失敗的“人”。

那麼,金融界的精英們會不會從失控的投機所引發的全球鏈鎖金融危機裏吸取教訓,從而會收斂一下那永無止境的貪婪呢?難!穿著“紅舞鞋”的人們根本身不由己。市場利益就像一輛瘋狂的汽車,不是人在駕駛它,而是它在“駕駛”人!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我們勢必還會見到再一輪的瘋狂。

一個民族、國家的真正強大必定是由堅實的價值觀和文明巨廈所支撐的,實用主義哲學撐不起文明巨廈。真正的強國不單單要有發達的經濟,更在於有高度的文明和文化。沒有文明基礎和文化基礎的現代化,隻是沒有靈魂的現代化。荷蘭代爾夫特大學的貝納克教授是我的老朋友,曾多次到過上海,對上海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讚歎不已。有一次,一位躊躇滿誌的年輕人對他指著陸家嘴一帶那鋼筋水泥的大森林不無得意地自誇中國的強大。教授說:“是的,你們已經很有錢,但還沒有強大。哪一天,當你看到這馬路上無所不在的鐵圍欄可以完全拆除時,你們就真正強大了。”

愛因斯坦的擔憂

如果說“空頭經濟”造就了許多“財富狂人”,那麼日新月異的科技所帶來的爆炸型知識經濟則造就了越來越多的高學曆低文化的人文盲者。物欲橫流,魔火直竄;高科技帶來的眼花繚亂的物質享受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人,更汙染了生態環境。

電視機越來越高級,電視頻道愈來愈繁多,但節目的質量卻越來越糟糕;看得越多,人越愚蠢。歌劇院造得富麗堂皇,音響設備越來越高級,可懂音樂的人越來越少。哪怕在貝多芬的故鄉德國,年輕人裏懂得巴赫、莫紮特和貝多芬的,也已經鳳毛麟角,妄論勃拉姆斯、瓦格納或馬勒。可以欣慰的是,在德國的飛機火車地鐵上,許多人還在靜靜地讀書,很少有人玩“iPhone”。在亞洲,從新加坡到上海、北京的飛機上,在神州的高鐵或地鐵裏,年輕人幾乎都永無休止地玩著蘋果公司的新玩意兒,很少有人讀書。當不讀書的一代成為社會的主宰時,這社會還有希望嗎?當代科技盡管為消費者帶來了諸多方便,卻也帶來了更多“多餘的東西”。“iPhone”或“iPad”對於小學生或中學生,就是“多餘的東西”,會嚴重妨礙兒童和青少年正常思維的發育。

1998年度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教授無疑是當代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然而他卻不用電腦。他的理由就是,電腦會妨礙思維,特別是深度的思維。至少,電腦對於崔琦教授而言是屬於“多餘的東西”。這對於千千萬萬被電腦弄得頭腦發熱的人們而言,是難以理解的。這裏舉出崔琦教授的例子,並不是本人反對用電腦,而是反對過分地依賴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