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多“多餘的東西”會慢慢造就出愛因斯坦所擔憂的“一代白癡”。
盡管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離世已經半個多世紀,況且在他的晚年,科技也還沒有為消費者帶來如當今這麼多眼花繚亂的玩意兒。但他還是預見到今後會出現的結果。他說:“我真擔憂這一天會到來:當科技覆蓋了我們的人性,那麼整個世界隻會留下一代白癡!”(If earth eday when the technology over lap swith our humanity,the world will only have ageneratio nofidiots!)
愛因斯坦說的是科技(Technology),他沒有擔心科學(Science),他心目中的科學是理性的。
比愛因斯坦早走177年的盧梭所擔心的,卻是科學。他於1750年發表的成名作《論藝術與科學》的中心思想就是科學的發展會阻礙藝術。不過在盧梭那時代,“科技”還遠沒有登台成為“暴發戶”。所以,愛因斯坦的擔憂,也就是盧梭的擔憂。
愛因斯坦還說過一句話:“有兩種事物是漫無邊際的,那就是茫茫宇宙和人類的愚昧。”
培根說:“過分的權欲會讓天使也墮落;過分的求知欲則讓人類墮落(The desire of power in excess caused the angel stofall;the desire of know ledge inexcess caused man to fall)。”真有先見之明!
產生偉大藝術和偉大文學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我們已經走進了沒有大師的時代,大師之後再無大師。這並不是筆者的悲觀和感歎,僅僅是同意許多有識之士這樣的結論而已。其實,這樣的擔心已經純屬多餘,因為人類的自我膨脹,科技的貪得無厭,地球已經被糟蹋得麵目全非。不必再懼怕外來小星球來撞擊,甚至也不必擔憂核子大戰,就憑那層出不盡的汙染,無法控製的人口爆炸,人類自己就已經把自己的生存後路切斷了。科技也罷,實業空頭也罷,都像是沒有製動裝置的“瘋車”,根本不可能讓它們慢下來。
當然,也常常還能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們的偉大時代會產生更偉大的文學和藝術。不過,說這樣“官話”的人自己都會不相信自己的話。當一代“白癡”根本不懂得什麼是偉大藝術和偉大文學的時候,那麼“偽藝術”和“偽文學”大行其道的時代就開始了。
在理性和欲望之間,文化和實業之間,人們身不由己地選擇了後者,幾乎沒有別的出路。現代的工業和科技總是勝利者,這勝利者在近百年來也的的確確把地球上部分地區的繁榮發達推向了極致。但也恰恰就是這些勝利者,在慢慢地不知不覺地把地球和人類推向毀滅的邊緣。大爆炸宇宙學的創始人之一、當代大科學家斯蒂芬·霍金看到現代工業對環境所造成的可怕破壞和人類變本加厲、毫無止境的貪婪“天性”,深深懷疑兩百年以後的地球還能不能容得下人類。看來,人類的末日未必是來自外部宇宙,而是自己的小聰明。
赫胥黎在著名的《天演論》再版序言裏所說的至理名言34也許早已經被人們拋在腦後,如果我們可以謙虛地再聽聽先人的忠告,那麼人類還不至於會自掘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