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對故居的廣場北麵是著名的密拉貝爾宮(SchlossMirabell),它同巴鬆花園和茨威格爾花園連成一片,把薩爾茨堡新城點綴得花團錦簇。
從卡普青山腳跨過莫紮特橋回河西老城,就是莫紮特廣場;這是愛樂“朝聖”者們的必到之處。莫紮特銅像威風堂皇地高踞於廣場中心。
登上修道士山去參觀霍恩薩爾茨城堡。不坐纜車,以便更好地感受中世紀的氛圍。城堡始建於十一世紀,斷斷續續修建到1756年莫紮特出世那年才完工。雖說純屬巧合,但薩爾茨堡好像就是在等待這位曠世奇才的出現似的。自從有了莫紮特,霍恩薩爾茨城堡就不再是這個古城的象征了,薩爾茨堡的象征從此歸於莫紮特;盡管音樂家在世的時候,家鄉並沒有給予他如此殊榮。
城堡很大,堅不可破,在數百年裏的無數戰亂中從來沒有被攻克過。在漫長的政教合一的中世紀,它一直是薩爾茨堡大主教的官邸,同時也是一個龐大的修道院。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這裏的大主教往往也就是帝國皇帝的王公王儲之一。今晚城堡內有音樂會,所以這麼晚城堡還開著。
從山下的教堂傳來了陣陣晚禱鍾聲,讓人心曠神怡。細聽,那旋律不是別的,正是莫紮特歌劇《魔笛》裏捕鳥人帕帕契諾醉酒後那段著名的詠歎調《渴望有個年輕女人》(《EinMdchenoderWeibchen》)。果真如此:薩爾茨堡就是莫紮特。但莫紮特卻未必就是薩爾茨堡,他屬於整個世界。兩百多年過去,凶神惡煞般的柯羅雷多大主教早已是過眼雲煙,莫紮特則永遠成為故鄉的驕傲。音樂家在天有靈,想來也不會再對薩爾茨堡耿耿於懷了吧;薩爾茨堡畢竟曾給予了他一生中最幸福愉快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
六薩爾茨堡(II)(8月12日,星期五)
穿過窄巷來到了十七世紀建造的大教堂。不同於北歐雄偉的哥特式風格,這裏的建築以南歐巴洛克(Baroque)風格為主。廣場中心的白色圓柱是專為紀念那位好心善待莫紮特父子的施賴頓巴赫大主教而立;鄰近就是大主教的故宮,十七世紀以後它就代替了山頂城堡成為權力中心,童年和年輕時代的莫紮特常在此為顯貴們演奏。如今故宮已經成為大型的藝術館、音樂廳和國際會議中心。薩爾茨堡音樂節大廳緊靠老城山腳,正舉辦著例行的夏季音樂節。
莫紮特誕生的故居(MozartsGeburtshaus)
從1747年起,老莫紮特在老城中心的格特賴德街9號(Getreidegasse9)一幢橘黃色公寓的三樓住了整整二十六年,直至1773年搬到馬卡特廣場(當時稱漢尼拔廣場)為止。莫紮特(WolfgangAmadeusMozart)於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這裏,他在這裏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幸福愉快的十七年。寬敞的客廳四壁掛著莫紮特父母和他童年時期的幾幅肖像油畫;那幅七歲的肖像畫裏莫紮特穿著華貴,這時他已經是名揚歐洲的音樂神童,經常出入宮掖府邸。靠窗擺著一架古鋼琴,玻璃櫃裏陳列著莫紮特童年時拉過的小提琴,指板已經磨損;另一個玻璃櫃中陳列著發黃的曲譜手稿。有一幅標題為《鋼琴邊的莫紮特》的未完成油畫(1789年),畫的是莫紮特的側麵,隻有頭部和上身,下身和鋼琴部分已被刮去,作者是他的姐夫約瑟夫·朗格(JosephLange)。這是莫紮特最滿意的一幅肖像,從它可以一睹作曲家的廬山真貌。兩年後,莫紮特就撒手人寰,這成了他最後的畫像。
從街上另一扇門可以走上該故居的二樓,也是博物館的一部分,主要介紹莫紮特的歌劇。裏麵有許多微縮的舞台模型,顯示了不同歌劇的場景。他的德語歌劇、也是他去世前完成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Zauberfluete》)占據了突出位置,介紹詳盡,連展室裏播放的也是《魔笛》裏的音樂。這部莫紮特最後的歌劇,故事像童話,但寓意卻遠勝於童話;其音樂也許是莫紮特歌劇裏最為深入淺出的,連兒童也不難入門;但它恰恰也是最耐聽的一部歌劇。
莫紮特斷想
莫紮特是個奇跡。他像是上帝派到人間來傳送絕妙音樂的天使,讓優美的旋律不斷從他這口“神泉”裏溢出來。一個正常的人,怎麼可能在三十多年的短暫人生裏創作出如此高質量、這麼多數量的音樂?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