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樂聖之旅日記(1)(3 / 3)

下午,愛遊泳的人一起前往霍赫富格爾峰下荷恩巴赫(Hornbach)村的一個水庫裏遊泳。水庫位於萊希河的支流上,建於1933年。五十多年下來,在二十多米高的水壩上遊已形成了數公裏長狹窄的堰塞湖,水庫早已完全淤塞而廢棄,泥沙堆積到和堤壩等平。在這個如沼澤般起伏不平的淤沙湖的許多低窪處,有一個個清澈的水塘。水很淺,經夏日一曬,那水就不像萊希河水那樣冰冷徹骨,很適合遊泳。遊了一會兒,那清淺的碧水就被攪成了渾泥湯,就換一個水塘再遊;一個換一個,痛快地遊了一下午,直到皮膚曬得灼痛為止。我不禁納悶:那萊希河水,清澈瑩藍如天水,哪裏來的泥沙?

想不到大自然馬上就給出了答複。

剛回到施當查赫,一場雷電交加的暴雨就傾盆而下。晚餐後雨過天晴,漫步到河邊一看,原本清澈見底的萊希河一下子已成了“黃河”。原來如此!看來每當大雨之後,那水庫就變成了一個泥沙沉澱池!這肯定是五十多年前那位水庫設計師所沒有考慮周全的。

看來,五十年代由蘇聯專家設計和拍胸擔保過的黃河三門峽水壩以及埃及尼羅河上的阿斯旺水壩,最終不得不廢棄是必然的。錯誤的“水利工程”到頭來被證明是“水患工程”。

五薩爾茨堡(I)(8月11日,星期四)

清晨雨中出發,前往莫紮特家鄉薩爾茨堡(Salzburg),前往這個讓全世界愛樂者心馳神往的音樂聖地。時近中午,雨過天晴,我們沿著薩爾查赫(Salzach)河進入了被群峰圍抱的古城,她像一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阿爾卑斯山北緣一個美麗的山穀裏。

多瑙河的支流薩爾查赫河自東南向西北斜穿過市區,清澈的水流把薩爾茨堡分成新老兩個城區。河西邊被古城區所圍抱的修道士山同河東岸鬱鬱蔥蔥的卡普青山隔河相對,使整個城市氣勢不凡。雄踞於修道士山頂那巍峨的霍恩薩爾茨城堡(Hohensalzburg)是這座名城的象征,也是中歐最大、維護得最完整的城堡。

穿過中世紀風格石塊路麵的街巷,來到了秀麗的薩爾查赫河邊,覺得似曾相識;因為這景色在影片《音樂之聲》裏出現過。然而這部在六十年代獲奧斯卡金獎並風靡全球數十年的好萊塢大片,偏偏在薩爾茨堡不受歡迎。原因還在於這部音樂大片裏的音樂是徹頭徹尾的美國風格,盡管很動聽,卻同德奧古典氣息的薩爾茨堡格格不入。製片人顯然是低估了莫紮特家鄉人的音樂品位。

過馬卡特橋往東來到了馬卡特廣場(Makartplatz)。廣場8號的石庫門上方寫著“MozartWohnhaus”,是莫紮特寓所。他曾在此住了近八年(1773—1780,從十七到二十四歲)之久,其父利奧波德·莫紮特則在此一直住到去世。寓所寬敞氣派,足見莫紮特家庭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均屬上乘。莫紮特在此完成了許多重要的作品:包括相當一部分的交響樂、鋼琴協奏曲以及被稱之為薩爾茨堡協奏曲的五部小提琴協奏曲、著名的《C大調“加冕”彌撒》等。這幢房子由莫紮特基金會接管,現為莫紮特博物館。

然而,在這幢房子裏度過的,是莫紮特最不愉快的歲月。

常有“莫紮特與薩爾茨堡的恩怨”之說;其實給莫紮特心靈造成創傷、讓他不得不離開的,隻是一個人而已,就是薩爾茨堡大主教柯羅雷多伯爵。把莫紮特同他一人之間的恩怨歸咎於整個薩爾茨堡,有欠公允;何況柯羅雷多的前任施賴頓巴赫伯爵是非常善待莫紮特父子的,曾經給予他們充分的創作自由和廣闊的活動空間:作為薩爾茨堡宮廷樂師,老莫紮特曾經帶著“神童”兒子走遍歐洲作巡回演出近兩年之久,從來沒有被克扣過薪水。施賴頓巴赫去世後,保守專製的柯羅雷多走馬上任,他堅持音樂必須嚴格地為教會政治服務,於是莫紮特父子的創作和活動受到了嚴格限製。這位自以為對音樂很內行的大主教甚至於對莫紮特作品的具體細節也要過問和幹預,這使得莫紮特和他的關係變得緊張。

1781年,莫紮特第一部歌劇《克裏特王伊多梅紐》(《Idomeneo》)轟動了慕尼黑;翌年,歌劇《後宮誘逃》(《DieEntfhrungausdemSerail》)在維也納大獲成功。莫紮特終於走出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步:離開薩爾茨堡,擺脫柯羅雷多。他把生命的最後十年奉獻給了維也納。維也納讓莫紮特達到輝煌,卻也走向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