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2 / 3)

謝冕說:“散文的精魂是自由。假如說散文是天國,這裏卻不存在一體遵從的神聖。”

雷達說:“活,的散文充滿生命的衝動。它需要的是主體的強大和恣肆,需要這主體與客體遇合後爆發的新銳感覺和獨到發現。”

餘秋雨說:“散文作為一種文體的自立首先是一種心態的自立。既然是躲開熱鬧後的一份珍貴寧靜,那就不必再去匆忙追趕什麼,細細地洗刷掉最後一點峻急和狂狷,盡量維護住超逸、穩重和大氣。”

史鐵生說:“人到了逍遙的時候寫散文,就跟畫國畫一樣,可以畫得很好,但是實在太小夠。散文最要緊的是真切的感受和獨到的思想,是對生命的發問。”

周濤說:“沒有議論便沒有散文,誠如沒有思想就沒有散文的衝動。散文是思想的美麗的容器。”

我相信,當黃鍾大呂的偉音響徹散文天地的時候,太陽冉冉升起,散文將同小說、詩歌、影視、戲劇、理論一樣,做出文學史意義上的重要貢獻。

1993年3月3113隨筆崛起與新隨筆現象誰也沒有料到隨筆會在90年代的中國崛起。

這場可稱為革命性的崛起,其前衛是散文熱潮——從山1990年下半年起,散文開始升溫,至l992年已取得了全麵的豐收。它的進步有一個明顯標誌,就是以走向現代人的心靈為突破口,迅速邁開了革新的大步,同風花雪月、小橋流水的傳統散文揮手告別。而幾乎不待揮起的手落下,革新的散文又迅速前行,演進到目前的隨筆階段。

至少從建國以來,我國的隨筆從來也投有過這樣大規模的購買和閱讀熱潮。比如由著名老作家柯靈主編的《當代中國作家隨筆叢書》,內容嚴肅,格調高雅,書名也不媚俗,封麵也不招徠,定價還不菲,卻很快就賣罄首版的l萬套。再比如近期還有湖南、上海、四川三家文藝出版社,以及群眾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成都出版杜等一大批出版社,出版丁各種版本的中外名家隨筆叢書,陣勢競頗可觀,名副其實湧動成隨筆熱葡。

這批隨筆,多以文化、哲學的參悟為其底蘊,對當前的社會經濟大變革、世態人心的升降沉浮,以及現代人的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雙向生存困惑等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思考與咀嚼,所以是極為嚴肅意義上的純文學作品;又由於它們是以袒露個人心路曆程為其基本敘述視角,以個體的心靈律動點染讀者,就使得它們對讀者的要求很高,沒有定的文化修養和品位,是讀不來也絕劉不喜歡讀的。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疑問:“隨筆熱”緣何會在現在興起?一般有這樣幾個答案:(一)與開放的社會思潮有關。近年來我國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諸方麵的進一步開放,使得過去那種“我花開後百花殺”的局麵成為曆史。對於已十分習慣以單向觀念思維的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他們突然發現了世界的豐富多彩,精神的雙翼兒乎可以伸向天涯,不單讀者,就連作家本身,也都像重新獲得了新生。像金克術先牛,十幾歲時的隨筆就已寫得“不悔少作”,中間隔了五六十年的空白,現在終於又火山樣地噴發出來。問其原因,老先生隻是淡淡地簡答了六個字:“現在可以寫了。”一言道出了一種廣泛的心態。(二)與社會的急驟發展變化有關。

近年來中國社會的地覆天翻前所未有,各種新現象、新變化、新發展、新局麵、新矛盾所形成的新衝撞層出不窮。牛活的繁複必然帶來認識判斷的渴求,多元多向思維也增加了選擇的困惑與難度。麵對這樣一個需要思想的時代,作為文學形象化了的時代思潮的表述者,隨筆即以它的好讀易懂又智慧深刻,成為需要思想、需要見解的大眾的寵兒。(三)與精神的蒼白和價值的失衡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