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所長說:“是呀,這幾天我們學習小平同誌南巡講話,體會最深的也是這點。”
“您等等。”他“騰”地站起身,出外轉了個圈兒,給我招呼來一幫個體商販。
“說吧,這是報社的記者采訪你們來了。《光明日報》。這可是國家級的大報紙啊”
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仔細打量著眼前這些個體戶。
他們全是大亨,不說每個人都有著幾十萬元甚至卜百萬元財產.單是他們的名聲——“玩具大王”、“皮帶大王”、“賀年卡大王”、“打火機女皇”等,在北京乃至長江以北廣大地區,早已被叫得當當響,響當當。
在外人看來,他們都非常神秘,不是三頭六臂的大能人,就是大奸大惡的黑心商。其實,他們也都是普通人,甚至普通到比我們還普通。
比如62歲的劉榮芬老太太,原是某工廠退休工人。兩年半以前,她和老伴在家閑得慌,就來到紅橋擺起一個工藝品經營攤。她沒什麼文化,可是經營得還挺好,當我問她發財沒有,她抿嘴一樂:“發了,兩年多還能不發?”
義比如原國棉三退休職工閻敬香,鬥大的字不識一筐,可是她的攤位上擺的卻淨是高檔工藝品。每當一個個金發碧眼的“老外”一“owmuc?”(“多少錢?”),她便從容自信而又流利地應答:“Twoanded”(“二百”)、“Twentynine”(“二十九”)……令我不能不吃驚地重新打量她。
她和她的丈夫守著這個攤,也已發了“十多萬、二十來萬”的財。而當我怯怯地打量著她那些高檔貨,問她怎麼識貨、懂貨、賣貨時,她也抿嘴一笑,很真誠地告訴我她的訣竅是:“我就把住一點,貨賣出去時比進價高,這就行了。”
當然,這兩位退休女工絕對不是紅橋市場的佼佼者。這裏的尖子人物,當屬有文化有思想有開拓意識又有實際幹才的幾位中青年男性。
比如從湖北來的鄭四軍,如今被人稱做“玩具大王”。他40出頭,穿著什半舊的淺藍色的確良上衣,留著寸頭,整個裝束還像一個農民。他也不怎麼言語,打一進屋就坐在一個角落裏,光聽不說話。可是用紅橋管理三區區長郝洪建同誌的話說:“他的經營管理才能,當一個大公司的部門經理絕對沒有問題。”郝洪建和紅橋的其他個體戶們,一致地把鄭四軍的攤位稱為“典型的獨聯體”。此話怎講?說來話也不長,這是鄭氏四兄弟共同經營的一個家族公司,主要做以玩具為主的小百貨商品生意。鄭氏是l989年才來紅橋的,當時四兄弟集資l.2萬元人民幣,當年就淨賺l.5萬元。第二年以後每年都擴大再經營,現在的買賣可是火得不得了:有一年到頭常駐廣州的信息人員,有協調各個部門經營情況的管理人員,有負責與外商談判的外貿人員,各個攤點還有負責人。現在鄭氏的營業額每天都是三四千,每年的流水達l00多萬。問起他們成功的訣竅,寡言寡語的鄭四軍隻是說:“關鍵是製度和紀律——賠錢怎麼辦,賺錢怎麼辦,還有好多事怎麼辦?”見我聽得不甚明白,旁的個體戶們紛紛為我解釋:
“鄭四軍的管理可嚴了,別看是親兄弟,每年每人也都隻有15天探親假,晚回來一天扣50元。”
“剛來的人還沒有探親假呢。經營得不好也扣錢,比如誰要是跟顧客發生矛盾,叫人家找管理所了,這也重罰。”
“要是幹得好了當然也重獎,比如最近他小弟在廣州幹成一件特別漂亮的買賣,鄭氏就花1000多元獎勵他一件高檔西服。”聽到這裏,鄭四軍自己又插了一句:“沒有嚴密的組織和紀律,就什麼也搞不成。我們早就講好了,如果要於,就要講團結,講紀律,講懲罰分明,這也體現社會豐義按勞分配的原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