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1 / 3)

當我隨瞻仰的人流邁進正殿之際,隻見大殿裏沒有浮彩豔色的塑像,沒有雕龍飾鳳的龍庭,投有虛張聲勢的文臣,沒有凶神惡煞的武將……不,黃帝廟摒卻一切不屬丁它的世俗之氣,隻保留著高貴的人文本真——這裏隻有一尊石刻拓片黃帝像,懸掛在大殿的正麵牆上。細察此像,軒轅黃帝全小像後來的統治者一樣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而是取站直姿勢,步履向東叉回首望西,抬臂揚手,像是在向他的人民講解什麼,召喚他們隨之而去。我的感覺,與其說這是至尊的帝王,不如說是一位慈善的老農。這樣親切的帝王像,在我的記憶中,還是第一次見到。我想,後世子孫之所以把黃帝尊為“人文初祖”,除紀念他的功績之外,還有他身上所具有的文明美德。

黃帝廟區裏文物頗多,最珍貴的,還屬那株聞名中外的“黃帝手植柏”,現存世人的印象,它就是黃帝陵的圖徽。顧名思義,相傳它由黃帝親手種植,此說確否無關宏旨,其重要性在於它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株柏樹,已有5000年生命,可謂中華民族悠久曆史的見證人。因此,這株七個人也抱不贏的大樹有如神靈,也受到外國人的景仰,l982年英國林業專家羅皮爾等人來此,將這株古柏定名為“世界柏樹之父”。當我看到來來往往的炎黃同胞.依偎在它參天蔽日的濃陰單。我覺得將它視做我們的民族之魂,也未嚐不可。

隻可惜的是,現在的黃帝廟陵,對於每年從全國乃至全世界聚攏而來的數l萬人來說,顯得太狹小局促了。特別是每年的清明與重陽二節,如潮水一般的人流幾欲將陵廟淹沒,給人一種大柱欲折的壓迫感。由此,陝西省上報中央,申撤大規模整修黃帝陵。

作為黃帝的子孫,華夏民族曆來重視崇拜祖德。唐、宋、元、明、清、民國曆代,黃帝陵殘破了又修茸.修葺了又殘破,幾許幾何,有多少興衰盛事,早已湮滅在曆史的往昔單。但逢國泰民安之日,就必有修繕之舉。

1955年,毛澤東在陳嘉康先生向他反映黃帝陵陵山荒蕪、廟宇殘破、無人看管……的信上批示,並把信轉給周思來總理。在毛、周的直接關懷下,黃帝陵被整修一新。以後第二次人修完成於80年代,將十年浩劫的遺難全部解決。

此番陝西省的報告,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和國務院總理李鵬,分別為整修黃帝陵題了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發揚中華文化,振奮民族精神”,表明了黨中央對整修工作的關。1992年,為整修黃帝陵募集資金的專門機構“黃帝陵基金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立,許多老同誌、老前輩、老學者如李瑞環、薄一波、蕭克、王光英、程思遠、序炎林、任繼愈、榮高棠、張岱年、馮其庸……欣然擔任基金會要職。至此,整修黃帝陵的意義,已突破曆代的境界,提高到“民族凝聚”的高度。

經過全國和海外著名專家戴念慈、吳良鏞、周幹峙、楊洪勳、謝辰生、羅哲文、汪國瑜,李道增、齊康、張錦秋……的規劃設計,整修總體規劃經過六次大規模的研討論證,終於經由國家有關部局的批準而正式實施。

也就是說,這一次在我們手上整修祖陵祖廟,應該、將要、也必須做得比曆朝曆代都好。這當然不是一件存易的事。古代先賢的才智並不比今人稍遜,不付出十倍八倍的努力,我們不見得能與古人匹敵。

新方案包括了建造軒轅橋,引水造印池,修建祭祀大殿、功德壇、龍馭閣等數項工程,將以“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原則,體現軒轅黃帝寢陵天地合一、博大精深的聖地氣勢。其工程浩大,氣魄宏偉,僅以功德壇為例:其為三環圖形祭壇,直徑十六丈二尺,正麵設天鼎、地鼎,圓心置人鼎,鼎高一丈三尺,中如十石褒,象龍騰雲,百神獸滿其中。環壁上以精美浮雕表現黃帝及炎黃子孫對人類進步的貢獻。當然,這些目前還停留在圖紙上,已完成的,有碧綠的印池,水已被引來,其上跨著大青石築成的軒轅橋。5000塊碩大的鵝卵石已傘部就位。每一塊疊來,就象征著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曆史。陝西不愧是出文人才子之地。我還特別欣賞不知出自誰人之手的《為整修黃帝陵懇籲海內外炎黃子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