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陵——黃帝陵獻詞
雙武祭陵唐建廟,到宋代把廟迂。不論誰來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黃陵民謠
這是一張年輕的麵孔,莊嚴,凝重,肅穆,神聖。
當我仃的車隊駛過時,他“啪”地市幣,敬禮,用足全身力氣,把右臂一絲不苟地舉成90度直角,以一個軍人的最高禮節,表達出他的崇敬之情。
從西安到黃陵,行程300餘裏,用時5個多小時,在每一山梁、高坡、大峁、兀塬處,都曾見到這樣一位位年輕的武警戰士,莊嚴地向我們的車隊抬起手臂。渾厚雄壯的黃土地,把他們襯托得格外挺拔,以至於我們的心神,也隨之飛揚起來……
在這個據說是不消講究權威的時代。是什麼吸引了這些威嚴的士兵呢?
是黃帝——更準確說,是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尊崇和熱愛,使他們變得如此超凡。五千年前的黃帝,是我們偉大民族的人文初祖。
我們的車隊裏,是乙亥年清明,前往黃帝陵祭祖的一行中華兒女。
黃帝到底是誰?
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你知道黃帝麼?沒有人不知道。
沒有人。就連村婦、愚童也沒有例外。因為“炎黃了孫”不但是掛在我們嘴邊上的最常用語,而且也是流淌在我們血脈當中的小息血液。有一天我在北京繁華的銀街上,竟見到這樣一條氣勢恢宏的廣告:“炎黃而孔,華夏風采”。可見,炎黃二帝在我們這些後世子孫的心廟裏,占據著怎樣至尊的位置。
但是且慢,我就要考考你了。以下是四個問題:(一)黃帝到底是誰?(二)黃帝有什麼功績?(三)黃帝死後身葬何處?(四)後世子孫為何要年年大祭黃帝?
還是讓力史學大家來回答你吧:
()《史記.五帝本紀》,司馬遷寫到:“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日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就是說,黃帝和我們一樣,是實實在在的人而非神靈。他叫公孫軒轅,從一出生起,就顯示出卓爾不凡的才能。
(二)《抱樸子》、《鬻子》、《淮南於》、《黃帝巾兒銘》、《軒轅黃帝傳》,都記述了黃帝的五大功績:(1>;黃帝的發明創造不少於30種,例如井的發明,房屋的建造,服飾、釜甑、灶、杵臼、陶器、角車的創製,交換與市場、原始天文曆法的創立,婚嫁製度的改進,弓矢的創製與戰車兵法的研究,特別是原始文字的刨製等等。<;2)率領百姓,帶頭農耕、紡織、狩獵,戰勝了險惡的大自然,建立起老祖宗的家園。(3)經過52次戰鬥,打敗蚩尤,統一各部落,結束了人類社會的野蠻時代,進入文明社會。(4)為了尋求治理天下之道,曾廣泛遊曆,體察民情,找尋真理。(5>;勤儉樸實,白重自律,“聲禁重,色禁重,香禁瞧瞧,黃帝多麼能幹呀,上天人地元所小包,黃帝成了一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實際上,史學家們認為,這是後世於孫把我們先祖的眾多發明創造、功勳政績,都記於黃帝名下,所表明的心思不言而喻——我們華夏民族是個了不起的偉大民(三)所以咱們這些黃皮膚的後世子孫,沒有一個不以老祖宗為自豪的。甚至還展開激烈的爭奪戰,都說這位偉大的老祖宗是葬於自己的地界。目前已至少有陝西黃陵、河北涿鹿、山東曲阜、河南閔山和甘肅正定五個地方,都爭說自己是黃帝的守靈兒女。其實,何必不把眼光放展開來,落點在我們l2億中國人民和5000萬海外同胞身上呢我們不都是炎黃子孫嗎?所以甲戍年間,李瑞環同誌來到黃陵,諄諄告誡大家不要再爭相傳公元前110年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率領l8萬大軍北征朔方。路過橋山時,發現其上有高大雄偉的黃帝陵,就問屬下:“吾聞黃帝不死,此處何以有黃帝塚?”群臣告知,黃帝在這裏乘龍升天,百姓戀戀不舍地拉住他的衣襟不放,巨龍騰空飛去.人們將黃帝的衣冠埋於此地。漢武帝仰天長歎:“吾誡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履耳。”說罷停止行軍,令士兵人一擔土,夜之間,就在黃帝陵寢前堆起一座20米高的“九轉祈仙台”。第二滅清晨,漢武帝率軍祭陵,又登上“祈仙台”禱告。這就是傳說中的“18萬大軍祭黃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