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3 / 3)

中華人民共和圍成立後,國務院即把黃帝陵列為古墓葬第1號。現存陵前祭亭為清代建築,已油飾一新,雖不高人青雲,但仙氣風飄,處處氤氳著一種非同尋常的帝王之氣。黑色的陵碑有兩人多高,卜麵“黃帝陵”三個金黃色大字蒼勁古樸,是1958年郭沫若手書。廟前兩根紅漆大柱掛著牌匾,不知何人所撰:

啟華夏宏圖蓋世功勳百代仰創文明偉業惠民恩德力世崇三炷碗口粗的大香,還有六簇細密的小香,供奉在陵前的紫紅色大台案上,青煙嫋嫋,香氣繚繞,頓使人油然生出純淨心靈、澄澈心扉的意念,一時好像被洗淨了五髒六腑。

上午9時50分,祭祀大禮正式開始,這是取“九五之尊”之意。在祭祀樂曲聲中,吳階平副委員長帶頭走向前去,敬獻花籃。他仔細地將花籃上的紅色緞帶撫平,上書“黃帝功德永垂不朽”,然後退步,立正,肅然三鞠躬,代表全國人大向黃帝致祭。此刻他心裏翻卷著怎樣的情感風雲?

吳副委員長後來是這樣告訴我的:

“黃帝開拓的事業對我們中華民族具有偉大的意義,然而更大的意義還在今天——經過了曲折的道路.我們在中華內外所顯示的大團結、大成就。人大常委會之所以對這項活動表示支持,是因為這是民族的大事情,炎黃子孫要團結起來,振興發展,取得應有的國際地位,再展輝煌。”

再展民族輝煌,這已是幾世幾代炎黃子孫的魂牽夢紫,也是我們民族今天的偉大耳標。一個久存我心中的疑惑突然釋開了:去年清明,我從“新聞聯播”中聽到李瑞環同誌參加祭祀黃帝陵並發表談話的消息,當時心中不大理解黃帝陵何以這樣重要?今天身臨其境,對祭陵的意義領悟至深了。

與我的想象稍有不同的是.這樣莊嚴、隆重、高規格的祭櫃人禮,卻非常簡潔樸素。敬獻花籃、祭品之後,向黃帝三鞠躬,繞陵一周.全部儀式即結束了。下山的時候,我碰到一位來自台灣的老人,他已八十有五,腰背有些駝了,步履也有些蹴跚。我問:

“您老為何不遠萬裏而來呀?”

他答:“今日了卻平生一大心願,不亦快哉姑娘,你可能有所不知,我們在台灣,年年清明時節,也都要而向黃陵,隔海遙寄呀。”

原來如此我的心海裏,頓時縈繞出《詩經.東山》那一股淒絕的旋律:

我徂東山(我在東山戍守),憎怊不歸(久久不能歸家)。我來自東(我從東方來時),零雨其漾(正下著蒙蒙細雨)。我東日歸(我準備回家啊),我心西悲(心兒已經向西而悲)。

但願黃帝佑我後世子孫早日完成民族的統一大業吧!

“黃帝崩,葬橋山”。太史公司馬遷這寥寥六個字,使得橋山成為名傳千古的勝地。

其實,即使以城市人的眼光,橋山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山,而同京的景山、萬壽山、香山一樣,是一座公園式的丘陵。清明時節,陝北高原還是荒涼的一片黃色,惟鬆柏參天的橋山之上,已搖蕩起漾人的綠意。

黃帝廟坐落在橋山東麓。它最早建於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五年移建於今址,以後罹經千年兵火,萬事喧囂,時斷時續,曆代維修至今。同古樸的陵墓風範一樣,黃帝廟亦元後世皇帝那種鑲金嵌銀的尚奢之氣,簡潔,無華.質拙,沉穩,呈一派可人的淳樸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