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3 / 3)

“無庸諱言,幾乎看不到。”學者們紛紛指出,看不到新產品,甚至看不到新材料、新工藝、新氣象、新思路,連變革的新意識也極少。隻看到傳統產品如景泰藍、泥塑、玉雕牙雕木雕、彩染彩繪彩蛋、風箏、剪紙、年畫……堆積如山,且老是在低層次、低質量、粗製濫造中徘徊;要不就是仿造和圖解國外,拿不出屬於“已經進人了享受自己工藝品時代”的當代精品。杜大愷教授認為:“審美的弱化是嚴重的文化現象。絕大多數同行的生產,還都停留在遙遠的文化形態和與之相應的話語體係,遠遠滯後於審美現實,屬於落後的過去。”

這裏麵有認識問題,也有體製問題、管理問題、市場問題、人才問題等等。但首先是認識問題。南京博物院民研所徐藝乙所長說,比如對什麼是“傳統工藝”的說明就是一個很現窶的問題,到現在概念也模糊不清。過去的內涵外延既包括宮廷的貴族文化,也包括民間的市井文化;既包括工匠藝人的手工勞動,也包括小作坊的批量生產,現在呢?卻連“傳統工藝”究竟是屬於文化行業還是產業行業也說不清了。

又比如對“傳統”的理解。青島藝美術學校校長王進家老師說,這阿個字爭論多少年也解決不了,總是停留在模仿祖宗的圈子裏,這也不能改,那也不能動。其實,“傳統”應該是個動態的概念,應該不斷地變化、創新,增加新的內容;它還包括個創造新傳統的問題。

還有關於“體製”的爭論,究竟它應該是大工業製造還是純粹的手工藝產品?是國家統起來還是三級體製並舉還是完全交給市場?還有關於“設計觀念”的爭論.究竟應該是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分庭抗禮還是對立統一?還有關於“中化西.化”的爭論,究竟是應該“全盤西化”還是“拒斥西方”還是“洋為中用”?還有“開放市場”、“行業保護”、“法製經濟”、“外貿所有權”……諸多問題。這些問題說不清,就產生了下麵許多“說不清”的問題,更放不開手腳去解決問題。

理想之光:出路在哪裏?

《倡議書》指出:“中國於工文化及產業的理想狀態應是:一部分繼續以傳統方式為人民提供生活用品,是人工業生產的補充和補償;一部分作為文化遺產保存下來,成為認識曆史的憑借;一部分蛻變為審美對象,成為精神產品;一部分則接受了現代生產藝的改造成為依然保持著傳統文化的溫馨的產品。同時,還應建立適應現代生活的新手工文化。”

在這個原則指導下,他們的6條倡議如下:(1)希望全社會充分重視手工文化在當代社會文明建設中的特殊價值;(2)盡快製訕國家傳統工藝保護法;(3)尊重手工生嚴規律,推進手工產業體製轉換。對生產與經營傳統工藝的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和我國國情,建立有利於創造當代手工文化的管理機製;(4)恢複興建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在傳統工藝的著名產地,建立規模適宜的研究與保護機構;(5)新聞媒介要加強對手工文化的正確引導,避免從獵奇的角度,一味渲染不具備普遍意義的“奇巧絕技”的報道;(6)在教育的全過程巾,尤其足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應加大手工文化的教育內容,高等教育中要設立相應的學科和專業,重視在全民中普及手工文化意識的教育。

“我們呼喚倡議的響應者!我們呼喚倡議的時代共鳴!”當他們字斟句酌地完成這份1300字的《倡議書》,並一一莊重地簽上自己的名字時,每個人都好像完成了一件重大的曆史使命……

他們說,70年代末,我們的一批民俗學研究工作者曾聯合起來開過一個會.導致丁中國民俗專業研究的持續複蘇。現在,期望我們的《倡議書》也能力挽狂瀾,起到複蘇和振興中國工藝美術事業的作用。

1996年l2月31日上午l0;00起筆

1997年1月1日10:40寫畢於協和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