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開展建築評論。仝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築學會名譽理事譜祖堯教授提出.“建築評論是改進建築設計的原動力,但可惜我們中國人對評論不太好感及接受。我覺得要跟上世界設水平.就要放弁固有思想,接受批評。”
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總設計師、建築大師馬國馨博士也很讚成社會各界都對建築界展開評論,對越來越多的報刊給予建築界的批評表示歡迎。他尤其對作家劉心武的“城市美學絮語”和“通讀長安街”兩個專欄予以喝彩,對劉批評的“建築圖解土義”、“建築師缺乏藝術想象山”、“審美趣味單調”等等,表示理解和接受,並希望能為建築界所了解。
(陰)眥正確的建築思想教育大眾。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鍾華楠說;“建築師有責任教育人民在現代社會應做的事,比如:不僅注重建築物,也要注意城市全局;不僅注重創新,也不能忽略保護故物;不僅看到人類的建漫能力.也要看到巨大的破壞能力。手工文化:何種價值觀屬於當代中國?
1996年末,對於我國工藝美術界來說,發生了一件大事:以陶如讓、杜大愷、朱銘、呂品田、杭問等為首的我國工藝美術界的20位知名學者,聯合發表了一份旨在“保護傳統工藝,發展手工文化”的《倡議書》,提出“盡快製訂國家傳統工藝保護法”等6條倡議(詳見後文)。由於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激烈姿態,一時引起全國工藝美術界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這20位包括老中青三代在內的我國工美文化研究學者,怎麼想起來要發表這個如同宣言一樣莊嚴的《倡議書》?
曆史背景:多種手工藝瀕臨滅絕!
《倡議書》開宗明義即指出:“l761年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手工勞動曾經是創造人類文明的基本生產手段;工業革命之後,以機械化、自動化為標誌的大工業生產方式,逐步取代了手工勞動,傳統T藝的價值被曆史地忽視了。二百年來,由於大工業的壟斷和傳統工藝的退縮而產生的社會問題,已引起世界範圍內的覺悟……中國手工文化向何處去,成為我們必須作出回答的命題。
那麼,我們當下交出的是怎樣一張答卷呢?
學者們一談及這個問題,個個都顯得激動不已。他們說,近年來隨著經濟體製的轉型.新與舊、美與醜、發展與停滯的衝突,在傳統工藝領域變得尖銳起來,許多手工品種瀕臨滅絕,行業技藝無人繼承,生產企業處境艱難。一言以蔽之:“百年命運,坎坷不半,問題很多,匾待挽救。”
《裝飾》雜誌主編杭問具體解釋說:我們麵臨著三方麵的問題,一是從研究的角度看,這幾年很寂寞,幾乎沒有什麼值得談的話題;二是連史論係學生也對傳統工藝了解和認識薄弱,甚至不知道什麼是中國的設計風格;三是大部分傳統上藝工廠已經麵臨破產的邊緣。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杜大愷教授舉例說:今同市場上能引起購買欲的中國工藝美術品幾乎沒有,以至於我國禮品市場上99.8%是外國貨,僅此就說明問題已是多麼嚴重!而曆史上完全不是這樣,泱泱中國曾得到全世界的景仰。有叫我看到一些古代的仿製品,都還會從中感覺出生活是那麼豐富,而今天,到處隻見後現代藝術的侵入和拚湊,是多麼單調。
南京工藝美術學院許平副教授說,都說中國古代有兩大文明,一是文字文明,二是手工藝文明。現在擺在工美界麵前的問題是:除了過去的輝煌,今天我們還有什麼?
中國手工文化的命運已是實現中國現代化進程巾不可回避的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反思今日:當代精神何在?《倡議書》指出:“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還沒有把手工文化通過身心合一的創造,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的獨特價值,在塑造民族魂魄,建立民族文化形態中可能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獲得充分的社會共識。”
此話怎講?
中國藝術研究院呂品田副研究員說.這個命題是嚴峻的現實、文化的調整、理論的發展,以及更緊密地把握人類的生存狀態的問題。首先應該提高認識:傳統工藝在今天的工業時代中,絕不僅僅是技藝,而首先是體現當今時代精神的文化形態。山東上藝美術學院副院長朱銘教授也認為,工藝美術不是一般產業,而應該是文化產業,甚至是當代精神的活化石。然而在我們的工藝美術產品中.當代精神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