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也許就在這裏?同“學”,近年社會中逐漸陌生化了的字眼。凹“修養”,更成為故紙堆裏麵的遙遠話語。書籍倒還在繼續源源不斷地印製出來,而且越印越豪華,動輒十本八本一套,往書架上一擺,真的比花瓶、鏡框、化妝品等等高雅氣派得多。可是它們被一本本碼上堂皇的書櫃之後,卻同時也就獲得了一種深宮寂寞清秋的命運。它們是真正的“白頭宮女”,一轉頭就被遺忘了。
真正踏踏實實埋頭苦讀的人,在這個浮躁如雲的社會中,是少而又少的了。學習的確是一件太艱難的事情,不僅商海可以賺錢.文壇可以掙名,歌舞場可以少了約束,多了瘋狂……可是不學的結果,就會是那位男作家的女朋友,那位出言不遜的撞車人,那些展示隱私的作者,那位不擇手段的偽善兒,以及那些自封為老子天下第一的野心家、陰謀家、投機分子……這是最讓人憐憫的。
我們人類,本來就有著許多先天的毛病,麵對著泱泱大千世界,浩浩曆史長空,最大的悲哀就是由於認識能力的有限,我們永遠無法窮盡真理,使世界好得到位。但是我們也有一些能夠做到的事——學習.便是其中之一。
這是萬事之源,立身之本,悠悠世間,唯此唯大。
一個人就活一輩子,誰都想好好享受有限的生命。那麼,誰若不想再被人憐憫,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請少一些汲汲於名利場的貪一,先好好讀上幾奉書再說。
1994年6月也說善良越不善良的人越愛說自己善良。這是因為若真實地向世界袒露他本心的邪惡,不但別人會鄙棄他,就連他自己也感到無以做人。所以他一有機會就要在人前人後標榜自己,把自己說成是這個世界上最仁愛、最利人、最富有同情心的正人君子。他每幹一件壞事,就要把這善良的頌歌唱上一遍。他幹的壞事越多,他唱得越多,越響。
越不善良的人越愛在文章中寫自己善良。這是崮為他知道必須用五彩的語言裝點自己,他才能夠繼續混下去。所以他盡量找那些清純、優美、動聽的詞藻遣詞造句,不失時機地使自己燦爛其中。並且他晟愛重複“文如其人”的老話,仿佛這麼一打扮,他就真的從外到裏都變成了,好人,越不善良的人越愛飾佩善良的花環。這是因為他十分清楚自己是敗絮其中,格外需要金玉其外的裝點。所以他就像一個青春已逝的老女人,隻要在人前出現,必搖曳著珠光寶氣端出笑臉。有時甚至在寂寥人後,也須臾不肯摘下環佩,繼續陶醉在濃濃淡淡的香氣中,回味著傲謙謙君子或是窈窕淑女時的快感。
越不善良的人越高舉著善良的大旗。這是因為他需要以此來劉製世界,巧妙地運用別人的善良為自己服務。所以他張口善良,閉善良,走到哪裏都把善良掛在舌頭上,然後就利用善良崇高的感染力,要求別人為他做這做那。這種方法真是妙不可言,既顯示了自己的高尚,叉達到了用人的目的。因而他一邊高舉著旗,一邊笑在心裏,覺得這樣活著才是合算。
越不善良的人越覺得隻有他們自己最善良,這是因為依他奉心裏的欲念,他看別人都是惡鬼。所以他老覺得這個世界在坑他、騙他、玩弄他;老覺得別人占了便宜,他吃著大虧;老覺得自己得不到。他算來算去,扒拉來扒拉去,能找出一個高尚的人,那就是他自己,他們滿眼裏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缺點,總用自己的優點去和別人的缺點相比較。所以他們老是在說別人的壞話,他們跟誰都相處不好。即使別人幫助了他們,他們也絕對不相信人,吏不肯為別人做一丁點善事。
越不善良的人越愛指責別人不善良。這是因為隻有把別人描述得比他們還不堪,他們那顆躁動的心才能稍許半靜一瞬。因此他們最津津樂道別人的弱點、缺點和錯誤,不惜捕風捉影、添油加醋、誇大其辭、無中生有、造謠生事……甭管是他們的老師還是學生、親人還是朋友、同事還是鄰居、恩人還足路人……都一概逃不出他們陰暗的心、挑剔的眼睛和刻毒的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