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 / 3)

越不善良的人越活得小快活。他時時覺得別人的功成名就、榮辱升遷在威脅著自己。所以他老是在琢磨別人、算計別人、詆毀別人,“關心”別人的一應俱細。為此他食不知味,覺不安臥、整日裏無法安心做自己的事。他老是覺得別人比他過得好,因而妒火中燒、煩惱焦躁、痛苦不堪越不善良的人越仇視同類,他老是覺得受了弓待,所以他不愛人、沒有同情心、對身邊發生的大事小事置之冷漠。他隻相信自己、隻關心自己、隻摯愛自己。他的生活裏甚至投有什麼亮色,正如歌德老人所說:“除了傷害別人時會高興而外,對其他一慨不感興趣。”越小善良的人越要和善良較勁。他惡毒,卻偏要說別人惡毒,隻有他自己雖善良;他嫉妒,卻偏要說別人嫉妒,隻有他自己最公正;他爭名於朝、爭利於市,卻偏要說別人都是名利之徒,隻有他自己淡如秋菊;他不擇手段、吹牛拍馬、諂媚虛偽、出賣欺騙、人格低下,卻偏要把一切人都貶得醜陋不堪……他在做這一切的時候自知理虧,所以往往用至誠的外表,虛假的笑和虔敬的行動,掩飾一顆鏽跡斑斑的心。同我不知道不善良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以最善良的願剴望估算吧,我們隻算它有兩個人——一個惡男人和一個壞女人。

但是我卻時時感覺劍他們強大的存在。

雖然一切聖書、一切先賢都在教導人們向善,雖然人人都在讚美利人的善“是人類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培根語),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善良的人卻總是遭到不善良者的戕害。以至於意大利的宗師尼考勞.馬基亞委利曾明明白白地道出世道的真相“耶教把善良之人做成魚肉,貢獻給那些專橫無道的人。”歌德老人也曾失望地悲歎:“實際的道德世界,多半由惡意和嫉妒構成。”

轉眼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了,這種令人悲觀的狀況,一直也沒有得到徹底的扭轉。是人類先天的不足造成了這先天的缺陷嗎?這缺陷也許是一種永恒。

怎麼辦呢?我認為隻有三種選擇:一屈從。一同流合汙。三抗爭。刨屈從太下賤。

同流合汙太無恥。抗爭需要流血犧牲。在善與不善的搏鬥中,善良的確總是慘敗,被笞得傷痕累刨累,鮮血淋漓,慘不忍睹。但這世界終歸需要有是非曲直,需要有人站出來誓死獻身,對小善良構成強大的精神壓力。有這樣的勇士嗎?

比如那年我剛剛接觸文壇,我的第個領導,現在文壇上活躍的著名評論家君就對我說:

“我的處世原則是:寧願自己吃虧,也不能虧了別人。”

這麼多年來,像君這樣的正人君子,就是靠著這種做人上的善良,加上他們的正義感和正派作風,贏得了同事們和文壇大多數同仁的尊敬。而那些不善良的壞人,盡管他們到處標榜、到處裝扮、到處解釋、到處賣弄。也依然難以逃脫道德法庭的審判。向善終歸是人類大多數人的天性和向往。人多數人都在企盼建立起一個真善美的理想世界。

我曜信這一點。所以,我還是感到信心百倍。

我隻是覺得善良的人們過於軟弱了。這是他們的老毛病了,遇到惡人橫行霸道時,他們往往立即就退避三舍,希圖以自己的仁愛之心化幹戈為玉帛。豈知惡人是根本不可能接受感化的,這早已被千百萬年的森森曆史所證實。所以,血的教訓已改變了我一向認定的“與人為善”的處世哲學。我現在主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並且牢牢記住了魯迅先生的話,一定要“痛打落水狗”。

雖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善良而軟弱的天性總還是時時跑來幹擾我,想使我重犯姑息養奸的錯誤,但我咬著牙對自己說:“你一定要堅持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