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1 / 2)

何蠲

何蠲,生平不詳。許多學者認為何蠲即何涓,”蠲“、”涓“同音,當即一人。《唐摭言》卷一〇載:”何涓,湘南人也,業辭。嚐為《瀟湘賦》,天下傳寫。“康NFED0《劇談錄》卷下”元相國謁李賀“條雲大中、鹹通之時以文章稱者有溫庭筠、鄭瀆、何涓等。《詩話總龜》前集卷四《古今詩話》引《零陵總記》錄其《瀟湘賦》兩句:”鏡斂殘色,霞披曉光“。

此賦原載敦煌遺書伯二四八八、二六二一、二七一二。皆題”前進士何蠲撰“。伯二六二一末署”長興伍年歲次癸醜八月五日敦煌郡淨土寺學士郎名“;伯二七一二末署”貞明六年庚辰歲次二月十九日龍興寺學郎張安人寫記之耳“。校錄本有潘重規《敦煌賦校錄》、張錫厚《敦煌賦校理》、伏俊璉《敦煌賦校注》、陳尚君《全唐文補編》等。此賦由《楚辭·漁父》敷衍而來。《楚辭·漁父》:”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擇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複與言。“屈原與漁父問答之”滄浪水“在何處難以確指。滄浪,或釋為漢水,或釋為青綠色的水。此賦最後說:”吾欲棹孤舟而釣滄浪,其奈名未成而來不得。“是作者也想效法漁父的行為,但自己一事無成,非當年的屈原可比,如果那樣自己就終生默默無聞了。可見作者在此賦中寄托的懷才不遇之感,與《漁父》篇的原意實是大相異趣的。

昔漁父兮泛彼中流,逢逐臣兮滄浪渡頭。我有垂綸之思[1],君含去國之愁[2]。紉佩江邊[3],悄爾投荒之淚[4];鳴桹波上[5],飄然不係之舟[6]。於是停橈而問曰:”人合娛情[7],子何喪誌[8]?況斯處也,水疊晴綠,山橫曉翠,曾無止足之心[9],似有關身之事。“乃言曰:”愚本楚人,家於楚地。嚐欲去奸黨,滌浮媚[10],殊不知世以昏兮道不行,我獨醒兮人皆醉。“漁父曰:”振佩鳴珂[11],其生若何?胡不釣寒林,掛煙蘿[12],笑迷津而指道,逐鼓浪以長歌?“歌曰:”微風動兮百花塢[13],扣舷歸兮滿江雨[14]。掛雲帆兮何足數,來濯纓兮滄浪浦。“又曰:”泛蓬艇兮戲鳧鷖[15],澄水鏡兮照虹霓[16]。指塵路兮何足迷[17],來濯纓兮滄浪溪。“

已而漸回遠汀,還依曲島,鶴性多暇[18],龜年自保[19]。難知避世之由,但見無羈之抱。風夕起[20],層台灩灩之波[21];蘭露曉濃[22],兩岸綿綿之草。去影才分,餘聲尚聞,似落寒林之葉,不歸暮嶺之雲。渡若洲邊[23],稱為漁者;往往瀟湘水上,亂入鷗群。至今茲地長閑,斯流無極,前溪後溪之山影,千年萬年之水色。吾欲棹孤舟而釣滄浪,其奈名未成而來不得。

(陳尚君《全唐文補編》卷一二○,中華書局,2005年)

[1]垂綸:垂絲釣魚。嵇康《贈秀才入軍》:”流磻平皋,垂綸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