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意義仍是詩歌創作的前提,認真嚴肅仍然是詩歌藝術的應當堅持的創作態度。應該承認,不管是知識分子的,還是民間的,標準化語言的,還是口語的,平實的,還是荒誕的作品,其中都飽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詩歌像其它藝術類型一樣,永遠是有意義的創作。現代藝術的所謂無意義,隻是增加了意義的不確定性,擴大了意義的外延。文以載道被很多從事文學的人詬病,隻是因為傳統載道是一種已被特權階級設定好的道,這當然不妥當。但如果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道,即一種個人理念、想法、感情,卻正是我們想要表達的,這應無可否認。從這一點上看,非非主義的潮流會逐漸消退,或者在理念上得到改進。

個人化仍然是詩歌創作的主流。詩歌走上網絡,把很多原本走不到一塊的人拉到了一起,促進了詩歌創作的集團化,但是,藝術創作常常是個人化的行為。由於創作理念的接近而走到一起,歸於某個流派旗下的詩人們,不太可能形成一致的風格。別看網站上熱熱鬧鬧,其實詩人們還是各寫各的,不相混淆。那些總是想著流派,跟在人家屁股後麵寫作的人,是沒有出路的,早晚會被網絡詩歌的洪流淘汰出局。從這一點上看,當前的流派組織不可能主導詩歌的格局,但盡管這樣,它們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正是它們,為中國的詩歌發展提供一個個交流平台,並培養大批詩人,而這些詩人,將會構成中國未來詩歌的中堅。

作為詩歌網站,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它隻是詩人交流和展示作品的一個平台,任何的改變或努力,都是為了搭建好這個平台,而不是為了打個旗號,拉幫結夥。論壇上的爭論應有所限製,不應無止境地拉扯上不相幹的問題。從以往的經驗看,那些不立門派,不斷致力於詩歌建設的網站會得以保存和發展,而長期雜草叢生的網站必將迅速消亡。

其實,不管是網上還是網下,作為一名詩人,隻有堅守自己的內心,牢牢把握心靈的筆,不為時代的喧嘩所動,不被現實和虛擬世界的泡沫所迷惑,才能在詩歌道路上走得更遠。中國網絡詩歌的發展,需要一大批這樣的詩人,也隻有他們,才是中國詩歌希望之所在。

2004.8.25修正走向經典“第三條道路”思想史綱劉彩虹

“第三條道路”並不是一個新名詞,在不同的曆史背景下它曾有不同的具體指稱。“‘第三條道路’概念它所包容的範圍也極廣,學者有學者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家有政治家的‘第三條道路’,克林頓和布萊爾走的是‘第三條道路’,若斯潘和施羅德走的是‘第三條道路’,俄羅斯的普京政府又何嚐不是一種‘第三條道路’?正是‘第三條道路’概念的這種模糊性,決定了它內容的多樣性,以及這個術語本性的過渡性。”①所以說“‘第三條道路’並不是一條有特定內涵的‘路’,它隻是一種選擇,一種價值方向,代表了各國政界和思想界尋求新的社會治理方式的努力。”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詩壇1999年“盤峰論爭”後,於“龍脈詩會”上浮出地表的“第三條道路”的詩學倡導也可以看作它是一種選擇,一種對具體的現實問題的應答。從當初的提出到理論和作品的不斷壯大,我們可以看出“第三條道路”走出了自己的思想發展軌跡,不管如何,“從最初的構想到現今的樣貌,已然構成了一個詩歌發展史上的文學事實。”③粗略地勾勒出“第三條道路”詩學思想概貌及其發展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