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網絡對詩歌的最本質的貢獻還在於,它使很多不懂詩歌的人讀懂了詩,而且還嚐試著用詩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成長為詩人,它也使一些原來在寫詩的人在交流中飛速地進步。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有很多上詩歌論壇不久的朋友,通過一段時間與詩人交流探討,竟然寫出了一些非常優秀的作品,這不能不說是得益於網絡的即時學習功能。冰兒、龐華、蔡俊、徐橋、洛風、大路朝天、木易、離原、楚楚、西北龍、遊魚、聆聽、墓草、皮旦、一度、黔中客、三米深……成千上萬的詩人,都在網絡裏迅速成長起來。

大眾的參與,使詩歌從官僚知識分子的控製中逃離出來,回到廣大平民的手中。這對於詩歌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場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首先導致了語言的蛻變。網絡的特殊功能使詩歌文本產生了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促進了詩人們對詩歌的修改,由於這種修改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反饋信息的影響,在語言上往往會變得更易被人接受。盡管很多人會把網絡與傳統的發表媒介混同起來,認為網絡詩歌與傳統詩歌沒什麼兩樣,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網絡詩歌的語言、文本和敘述方式,與傳統詩歌還是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口語化運動,詩歌的語言從此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學院式的、死板的、號召式的、浮華的語言已逐漸被平民的、靈活的、平和的、樸實的語言所替代。於堅、伊沙等前輩的覺醒和開創性的實踐為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眾多持平民心態的新一代詩人不斷加入參與其中使其得到發揚光大,當然,網絡在其中所起的促進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混跡於網上的詩人很多,有原來成名的詩人,也有入門不久的。一些早已成名的詩人也在網站上任駐站詩人、版主、主持等管理職務,如伊沙、劉春、沈浩波、趙麗華、何小竹、楊黎、馬鈴薯兄弟、韓東、譙達摩、龐清明、林童、朵漁、安琪等。新人和舊人,新麵孔和老麵孔,都在一條河裏遊泳,發表自己的作品,聆聽各種各樣的評論,一般都能和平共處,恍如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裏。但詩人們的性格特征使他們時常會展開唇槍舌劍的攻擊,偶爾擦出的一點火星,就能引發一起無休止的爭論。如前所述,山頭林立,派性複雜也是中國詩歌一大特征,自從北京盤峰論爭促使民間寫作和知識分子寫作決裂以來,各種論爭似乎永無休止地進行著,於堅、伊沙、韓東、沈浩波、朵漁、尹麗川、何小竹、楊黎等無一例外對卷入其中,但論爭的焦點,竟然與詩歌藝術的本身相去甚遠,甚至毫不相幹,令人大跌眼鏡。目前關於下半身、垃圾派的論爭似乎還在延續,但已顯露出逐漸平息的苗頭。從這一點我們也能感受到詩人們脫離無謂紛爭,回複藝術的本原知覺,進行嚴肅創作的願望。

網絡也給詩人們提供了一個探討和交流詩歌理論的良好空間,新的詩歌理論和創作理念不斷湧現,如同不息的海潮,不斷衝擊著以往的詩理論的礁石,使詩美學得到很大的發展和提升。同時,也湧現出李霞、龐華、李原、十品、趙思運、胡亮、汪峰、老刀、丁成、傷痕等有實力的詩評家,這必將進一步推進中國詩學理論的發展(而這一向是中國詩歌的薄弱環節)。

三、網絡詩歌存在的問題

作為新生事物,網絡詩歌的優越性已經得到充分顯現,但它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起其它文學形式,網上詩人素質水平更為參差不齊。很多詩人原來都不太接觸文學,隻是因為詩歌形式上比較簡單,比較適合作發泄情緒的方式,才混跡於各詩歌論壇。這些人的作品大都缺乏深度,在寫作態度上也顯得隨便,甚至喜歡用一些不恰當的國罵以顯示自己的狂放不羈,因而顯得粗糙,令人生厭。近年來流行的非非主義玄之又玄的詩風,也使一些詩人逐漸失去了對美的判斷能力,使這樣的詩歌在網絡上得以盛行。網絡詩歌的崛起的同時,也給詩學帶來了關於詩與非詩,關於詩的美與醜的界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