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功能是巨大的,對於詩歌而言,它的優勢更為突出。我們以散文、雜文、小說等專業論壇為比較,就文學形式而言,它們比詩歌更容易被人接受,但網上搜索的結果,卻令人驚奇。散文的專業論壇還有一些,但大都不成規模,冷冷清清。小說隻有幾個論壇像樣一點。雜文,不用說了,幾乎沒有。這是個奇特的現象,細究原因,詩歌還是有一定的優勢。因為作為文本,詩歌所占容量小,更容易在小型的網站上交流。短小的另一個優點就是閱讀方便,讀者一般不會因為太長而放棄。其它文學形式就不同,很少有人會有耐心閱讀完一篇兩三千字的散文雜文小說,因此很難聽到反饋信息。
網絡尤其是詩歌論壇的交互特性,使眾多詩人的作品都能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裏展現出來。作者能很快知道讀者對作品的反應和感受,從而反思自己寫作的成敗得失,不斷改進自己的作品。在詩歌網絡上,作者和讀者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常在詩歌論壇上欣賞他人作品的一些人,有很多都能成為新的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下,新的詩人,新的流派,新的詩觀得以不斷湧現。眾多詩人憑借網絡加強了交流,也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長時間獨自探索的寂寞,孤軍奮戰的局麵。
二、網絡詩歌的現狀
似乎沒有人仔細地統計過現在中國詩歌網站的具體數目,這項工作實在太浩大了,要找到一些較小的,不見經傳的網站確實不易。據筆者所知,目前人氣較旺、作品較多且有一定知名度的中文詩歌網站約有四、五十家。先進的網絡技術為開辦網站為它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隻要有一兩個愛詩的人頭腦一發熱,就會出現一個新網站,當然也會有另一種情況,一個熱熱鬧鬧的網站,一眨眼工夫就沒了,這在網絡上是常有的事。詩歌網站論壇也一樣,每天總是不斷地誕生、死亡、再生,潮起潮落,無法逆料。比如前段時間樂趣園出了故障,很多網站轉眼就不見了,讓很多出入其間的詩人茫然若失。其實,中國的詩歌網都還年輕,最老的不過五六歲,一般都小於三歲。但它們中有很多都已經擁有一大批有實力的詩人和詩評家,集聚了很大的力量。
目前做得較好的詩歌論壇有第三條道路、平民、當代、詩江湖、北京評論、亞洲評論、詩歌報、新詩代、或者、野外、沉潛、頂點、詩先鋒、華語現場、界限、星星、一行、他們、每天、四季、審視、湖南詩人、詩人雜誌、第三說、無限製、新詩探索、趕路、傘、或者、揚子鱷、野草、中西、物主義、日、海平麵、凹地等。這是基於網站每天訪問量、發帖量和帖子管理而言,且僅限於本人接觸過的網站,肯定還有一些,難以備舉。當然,這些網站在其它方麵也做得相當不錯,第三條道路、詩江湖、平民、當代、詩歌報、審視、每天、北京評論、中國詩人、野外等論壇也定期印製紙刊,幾乎每個網站都有自己的網刊,舉行詩會、擂台賽、征文等各種活動,以此吸引更多詩人加入到自己的隊伍中來。
網絡詩歌依然呈現出山頭林立,流派眾多的局麵(這是中國現代詩的一大傳統)。平民寫作、民間寫作、現實主義、下半身、垃圾派、知識分子、第三條道路、非非主義、靈性詩歌、無限製、荒誕主義、非詩主義,各流派都在努力宣示自己的創作主張。但常常會因為藝術邊界本身的模糊性而相互混淆,相互滲入。莫說局外人一頭霧水,就連一些詩人在眾多旗幟下也不知所往。下半身、垃圾派等一些怪異的流派名號讓局外人摸不著頭腦,也導致了一些無關藝術的無謂的爭執。
詩歌網站基本上是一些愛好詩歌的人利用網絡資源和技術自行創辦的,經費由他們自行籌措。詩歌網站往往能綜合民傳統與網絡的優點,采取論壇和刊物兩條腿走路的發展策略。它們一方麵充分發揮網絡交互性強的優勢,努力提高詩人們的創作水平;另一方麵定期從網站上精選優秀的作品製作刊物,以擴大網站的影響,提高駐站詩人的知名度。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條道路,這個創辦僅一年的年輕網站,由於一些有共同藝術思想的詩人共同努力,辦得有聲有色,每天其本上都有幾百帖子數。今年上半年還正式編輯出版了《第三條道路》(第一卷),6月5日在北京隆重舉行了“莊園之夏”詩歌朗誦會暨《第三條道路》(第一卷)首發式,搞得風風火火,實為網絡詩歌非盈利經營的一大成功範例。《第三條道路》(第一卷)集結了一百多位詩人和詩評家的幾百首詩和四十多篇評論,值得一題的是,它還選入了近二十年來,在中國詩壇有較大影響的詩學理論,其作者有知識分子寫作的臧棣、王家新,也有民間寫作的於堅、韓東,當然也有第三條道路寫作的譙達摩、林童、莫非等,使得這本書在詩學理論上兼收並蓄,有戶納百川的氣象。今年《七十後詩集》、《中間代詩全集》、《中國詩人網站2003年詩歌選》、《明天》、《中國當代青年詩人詩選》等眾多詩歌選本也競相出爐,而各網站也都努力籌資編印自辦刊物,如《平民》、《野外》、《中國詩人》、《詩歌報》、《八十後詩選》、《垃圾派》、《東部詩人》、《審視》、《夾縫》、《每天》、《火種》、《九龍》、《追尋》等。《星星》詩刊、《南方都市報》、新浪“一報一刊一網”聯合推出的“甲申風暴·21世紀中國詩歌大展”,向大眾充分展現了當代詩歌的整體魅力。這些舉措,使中國網絡詩壇乃至整個中國詩壇出人意料地紅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