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道路已經有了好的批評嗎?不客氣地說,很少。也許是對詩壇上的黨同伐異心存反感,大家不約而同地在第三條道路上保持了沉默,跟帖與專門的評論文章都以唱頌歌為主。對作品缺點不敢各抒己見,好象說出來就會破壞了第三條道路的團結。而我們要清楚的是,批評的精神與第三條道路的精神並不相悖,有了真批評方有真寬容,從實質層麵上說,批評討論正是真正兼收並蓄的的前提和保證,也是其精神真髓。或者可以這樣說,兼收並蓄是目的和走向,而批評討論是其實際的操作手段。那些大而無當的,言不由衷的,語焉不詳的,輕飄飄的誇獎,其實正是對作品最大的不尊重。

有人認為第三條道路沒有明確的詩學主張,我們的回應是“好詩主義”,更有第三條道路同仁提出“無主張就是我們的主張”,對後一個說法,我不能苟同,起碼其表達是不夠準確的。無主張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無主張必然導致無是非,也就導致濫好人和無厘頭壞蛋的大量出現,詩壇已經有了這樣的例子。這是不能容忍的,同時也是極其危險的。我們的主張可以表達為前麵所述的“好詩主義”也可以說是“詩事求是”或者其他的什麼別的表達,但不能是無主張。前一個有道理,就是說我們歡迎所有的好詩,然而何為好詩?我們的詩歌到底是不是好詩?就需要我們拿出能說服人的東西,這個能說服人的東西,就是我們的“詩事求是”的,不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為親者諱的,能說清楚事情,起碼有一個打算說事情的尊重人的態度的批評。批評就是我們的主張。

第三條道路不應該是一個平庸者聽讚揚的地方,而應該是一個進步者得到鞭策的地方。魯迅先生說“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鬥”但他也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要想讓第三條道路不成為一個老詩人偷懶的地方,新人被慣壞了的地方,一個“無主張”的和越來越無主張的地方,我們就要有好的批評,無此,則第三條道路除了作為一個發表出來的平台之外,交流的意義不大。

第三條道路需要怎樣的批評?這是每一個第三條道路人都應該好好考慮的。沒有在實際操作層麵上的原則基礎的建設,所謂“好的批評”就是空中樓閣。在此本人提出一點看法,請第三條道路眾方家指正。

一、拿詩歌說事兒的批評。所謂拿詩歌說事兒的批評,應該符合以下特征:不人身攻擊,不黨同伐異,不渾水摸魚,不攙雜個人恩怨,有理有據。這就需要批評者能做到擺正心態,先做研究再開口,當然這並不是反對即興的跟帖,網絡詩歌自有他的特殊性,但是但凡要做正兒八經的批評,無不應以研究為基礎,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真正的評論中,竊以為還是多做修改,理順思路再上帖。

二、關注新人的批評。新人是最需要被批評的,關注新人也是最難的。隻要不是“在天才的草地上跑馬”,我想老詩人應該有這樣的肚量和熱忱,所謂雪中送炭,我認為遠比錦上添花更有意義,因為他們更需要。

三、個人化的批評,理不辯不明,見識有高有低,但態度應是見者有份。被批評者要能以平常心對待,反批評是要提倡的,但不能一點即爆,最好也不要隨聲附和,允許分歧存在。

四、求同存異的批評。這與第三條並不矛盾。批評不是為了消滅異己相反倒是為了確認各種表達的可能。殺豬殺尾巴,各有各殺法。第三條道路之所以存在,也正是因為首先承認了詩歌手法的多元化,沒有必要拿自己的標準強求別人,尤其反對詩歌標準上的霸權主義。

五、如果再有更高的希望的話,我覺得還是要“批”多於評,矯枉必須過正,我們已經見到了太多的恭喜發財大吉大利。當然這是不容易的。

第三條道路有無數的批評家,無數有實力和有潛力的詩人,我想,為了第三條道路的提高與發展,大家必能繼續銜枚疾進。第三條道路已經給喧囂的詩壇吹進了一股清新的風,他的未來必定是更加美好和不可限量的。

解析“第三條道路”滄桑

樹才的《第三條道路——兼談詩歌寫作中的“不結盟”》和莫非的《反對秘密行會及其它——我與詞與物》是最早關於“第三條道路”和“第三條道路寫作”的詩學文章。在他們的文章裏,體現了寬容、冷靜、克製,所取向角度儼然是旁觀者的。“我既不讚賞什麼知識分子寫作,也不站在所謂的民間立場上。”(《第三條道路——兼談詩歌寫作中的“不結盟”》,樹才)“我站在我的位置上(注意,不是立場)括號內屬原文。我隻能這樣,否則我就不誠實。”(《第三條道路——兼談詩歌寫作中的“不結盟”》,樹才)兩篇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也許完全是巧合),即對“知識分子寫作”一詞的認同和隻認“民間”立場而不認可“民間寫作”一詞。如果不是巧合,我相信由此可以表明他們對“民間寫作”這一概念的懷疑與不屑。

眾所周知,“第三條道路寫作”是因為“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的相互排斥與矛盾而提出來的。最初的提出也隻是要對“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之間的爭鬥進行消解。——“第三條道路寫作並非指在民間派與知識派之外另謀出路。第三條道路寫作,是另類,是另類的另類,甚至是自身的另類,是‘單獨者’,是單數的複數。”(《反對秘密行會及其它——我與詞與物》,莫非)而事實上,“第三條道路寫作”今天的走向是遠遠地偏離了莫非和樹才們的初衷的,這一點,恐怕連他們自己也始料不及。因為“第三條道路寫作”延伸至今的一個重要收獲就是在“民間派與知識派之外另謀”了“出路”。其結果是對“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的一種“另類”承認。但是,莫非和樹才們接受了。究其原因,在其延伸,因為它成了“複數”。“消解”是不構成認同的,而一旦“消解”變成了“批判”,即形成了某種函數關係般的承認,f(x)=y的對應關係方程式肯定就意味了它們之間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