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在多元化和好詩主義的旗幟下,新的詩歌群體不僅集聚了一批詩歌創作的生力軍,也集聚了當代詩壇一批詩歌理論研究和詩歌批評的新銳力量。正因為這新詩歌群體的探索新詩發展道路的熱情勇氣新視野和務實態度,他們的銳氣和一係列新觀念吸引了中國詩壇的有生力量,“第三條道路”迅速發展成新世紀中國詩歌第一流派。

第三條道路是開放性的,我們歡迎愛詩者,有誌於振興中國詩歌的朋友們加盟。第三條道路網站,第三條道路詩卷[將以詩歌叢刊形式定期出版]是一個漢語詩歌的公共場域,歡迎朋友們賜稿。我們將努力把第三條道路建設成姹紫嫣紅的漢詩花園。

第三條道路,呼喚詩歌的春天

“第三條道路”的存在,是為了發出呼喚。“第三條道路”在“知寫”“民寫”水火之爭時,我們呼喚多元並存,呼喚寬容開放,呼喚和解團結,由於“第三條道路”的真誠呼喚和實幹精神得到廣大詩人的讚同,“第三條道路”的力量迅速成長,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兩大詩群民間群體和知識分子群體的水火之爭,對此我們感到很高興。“第三條道路”的誕生,存在和發展,決不是對任何有成就的,對中國詩歌發展作出貢獻群體的否定,而是相反,是尊敬他們,肯定他們,向他們學習經驗。“第三條道路”否定的是任何群體爭奪中國詩歌話語霸權的企圖。誰代表中國詩歌?任何一派都代表不了中國詩歌,“天下為公”,代表中國詩歌的隻能是一切為中國詩歌作出貢獻的群體,一切有成就的作者,和一切熱愛詩歌的人們。我們繼續呼籲中國一切的詩歌力量的和解與團結,共同為振興中國詩歌,為爭取國家和社會力量重視和鼓勵詩歌創作,為宣傳詩歌,讓民眾特別是青少年了解詩歌熱愛詩歌,創造有利於詩歌發展的藝術氛圍而努力。

振興中國詩歌是我們的共同事業。現在,我們向中國詩壇呼喚,詩歌“向外轉”去了解社會,了解民眾,了解讀者,了解市場,在文化產業化的新環境下,詩歌的內容和風格必須適應市場化,特別是詩歌內容與藝術性要能重燃大眾閱讀之火,才能爭取詩歌的生存和發展。

現在書店的書架上幾乎見不到當代新詩集,或者詩集在書架角落上蒙上了厚厚的灰塵,現代人對自稱詩人的人,都投以懷疑的目光,似乎不是騙子就是怪物。現代社會,詩歌過時了嗎?詩歌的時代結束了嗎?不,愛詩的朋友們,我們堅信詩歌的鳳凰鳥,會從劫難的火堆中重生。

現代社會的特征,是信息爆炸。不是八十年代,對文學作品的饑不擇食,而現在是多不擇食,太多了不知看什麼就不看了。大眾閱讀方向受媒體宣傳左右。在文化產業化年代,文化產品從製作發行宣傳,都須需要大資金投入,才能爭得人才,爭得宣傳工具,爭得大眾注意力,從而爭得市場,爭得利潤。由詩人組成的中國詩歌力量,在文化產業化的大海麵前,力量太單薄了,愛詩的朋友們在詩歌存亡的關頭,我們沒有別的出路,隻有一條路,呼喚中國詩歌力量的團結與合作,朋友們,團結起來,研究理論,加強交流,努力創作好詩,宣傳好詩,重塑詩歌的形象。

第三條道路詩卷的出版,傳達了我們的一個信念,事業的天地由人來開辟,不論怎樣,中國詩歌寒冷的冬天己經結束,那詩歌的百花盛開的春天終將來臨。

第三條道路的呼喚,是中國詩人的呼喚。熱愛詩歌追求詩歌藝術的,我們都是朋友,朋友們,第三條道路屬於一切愛詩的人。朋友們請關注我們,支持我們。愛詩的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呼喚詩歌的春天,去迎接詩歌的春天。花開了,花開多了,春天就到了!迷津反思或第三條道路是否是最後的道路龐華

一個事物一旦出現,就已經形成了其存在著的事實。而如果要討論這一事物存在著的意義和價值,則勢必首先得去理解它。理解既不能屈從式接受,也不能一味拒絕。對一個事物的理解應有一種批評的眼光,但又不能因而采取居高臨下的姿態。理解一個事物的時候,作為思考主體,我們必須清楚我們的經驗與自我意識都有變化的可能性。這取決於我們的某種基本的立場與原則,也是我們最終無法完全擁有並采用一種客觀視角的根由。

因此,在我們對事物的理解中,自然往往就產生了不具有確定性的、因人而異的、多元化的闡釋。而這一點,又最終體現為所謂的差異性共存。如果反而言之,同樣可以發現正是差異性共存所導致了多元化。然而,多元化或者差異性共存越來越有些可疑,似乎正在形成一種迷津,越來越在變成眾多詩人,乃至批評者進行個體寫作失效時的辯詞,甚至自慰。也因此,本文試圖保持著一份對失度可能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