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大眾藝術並不神秘,詩歌寫作目的和功能是多樣化的,詩保存生活記憶,抒發表現自已的情感,詩可以是自娛性宣泄性,也可以是交流性,是從少年兒童到老人都可以運用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進行交際的語言工具。但詩歌還有一種是作為文學作品的詩歌,它的功能是服務性的,詩人是以服務語言的形式服務民眾的勞動者,詩人必須表達大眾和時代的聲音,詩歌作品是讓人們享受生活樂趣,陶冶思想情懷,提高人的生命品質,認識生活推動社會進步的利器,這是詩歌的人文精神。第三條道路的好詩主義,堅持詩歌的人文精神,在今天特別強調詩歌的生活性和思想性,認為必須糾正在“文學向內轉”提法下,那種脫離社會生活的思想蒼白的寫作風氣。第三條道路的好詩主義,是主張詩歌人文思想的先進性和詩歌大眾性的結合,詩人要表達時代的聲音,大眾的聲音,詩歌才能受民眾的歡迎。中國詩歌曆史上走過的彎路,不是思想泛濫,思想太多,而是僵化的思想教條扼殺了獨立思考,扼殺了聯係社會現實的思考,實際上是思想缺失,詩歌沒有了真摯的思想情感,幹巴巴的詞彙,不論外表多漂亮,用什麼技法堆砌都不能感動人,都不能激活人的思想。那種脫離生活思想蒼白的寫作,由於思想內容貧乏而企圖以形式上技術上彌補,而陷入了神秘主義,陷入“經院主義”,那種艱澀難懂的“技術產品”,由於脫離了社會生活的土壤,像一朵枯萎的花朵一樣是醜陋的,是導致詩歌讀者大量流失新詩陷入嚴重危機的原因之一。
作為藝術作品的詩歌,是言語的最高藝術形式是最佳詞語的最佳排列,對忽視詩歌藝術的種種非詩主張我們不能苟同,詩歌從內容上講是一種文學,文學要有文學精神。從形式上講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它從便於傳唱背記,便於抒發情感,增加藝術效果,在曆史發展中形成了濃縮性,音樂性,形象性,形式美等文體特征,這是詩歌區別於其他文體,詩歌賴以生存的條件。人的思想情感,用散文表達更自由更便捷,我們用詩歌表達就是因為詩歌是語言的最高藝術形式,我們運用詩歌語言藝術來增加表達的藝術魅力。
詩歌的形式是在曆史中形成,隨著曆史在不斷發展,豐富和變革的,而它的存在必定有公認的詩歌元素,詩歌的形式是多樣的,但形式的元素是必不可少,忽視詩歌的言語藝術忽視詩歌形式和形式的元素的非詩主張,削弱了詩歌的藝術魅力,阻礙了詩歌的發展,甚至導致了詩歌藝術的下降,我們不能不反對。粗製濫造的詩歌嚴重損害了現代詩歌的形象。
好詩主義,堅持內容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統一,好詩要能感動人,讓人生活得更快樂些,更容易些,更有力些,好詩的藝木手法新穎技巧嫻熟,經得起時間檢驗,成為可供賞玩的精品和學習的範本。詩人如不能向社會提供思想性藝術性強的好詩就愧對詩人的稱號。“第三條道路”,提倡詩歌的“大眾化”又提倡“好詩主義”,認為詩歌的發展必須有群眾的藝術氛圍,同時詩歌是靠詩歌的傑作好詩來帶動詩歌發展的。
好詩並不神秘,好詩反映生活,真實有內容,好詩表現人們善良的希望和對美好的追求,詩歌的藝術性也並不神秘,藝術性的目的就是增加作品的表現力說服力感染力。
一首詩是一個整體,必須從寫作背景,寫作意圖,從靈感來源,表現手法和言語技巧上做全麵分析,但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將綜合地表現在寫作效果上,好詩必須能感動讀者感染讀者,震撼讀者激活讀者思想,帶給讀者美的感受和生活的樂趣。好詩主義不是空談,相反,注重實踐,注重實踐效果,好詩主義強調詩人的生活實踐,藝木實踐,強調作者思想功力和藝術功力的修煉,好詩的目標是打動讀者,感染讀者,受讀者歡迎。藝術就是表演,不能打動讀者不受讀者歡迎就不是成功的作品。
作為社會的文學批評,則是站在社會的時代的民族的角度上,強調時代的民眾的呼聲,強調民眾文化需求文化趣味的多方麵多樣性,根據藝術生命力的規律進行評論,而不是根椐某個流派,不論什麼“現代派”“後現代派”許許多多的標新立異的理論進行評論。你運用什麼流派的理論進行創作是你的自由。但評論隻能站在民眾的立場,從藝術效果上進行評論。對那種忽視詩歌人文精神,對於那種脫離民眾脫離生活晦澀的寫風和那種認為詩歌隻是少數人看得懂,供少數人消費的,供“精神貴族”消費的“小眾化”提法和那種經院主義的批評理論和寫風,我們不讚同,並認為正是這種理論和寫風給中國詩歌帶來很大危害,我們不能不加以反對。站在流派立場上獨斷的美學評判把中國詩歌引入了狹窄的死胡同,這風那風,作品雷同,脫離生活的晦澀難懂詩風,把詩歌讀者都刮走了。
詩歌的發展,需要創作的創新,也需要理論的創新,研究理論,活躍評論,普及教育,加強宣傳,都是當代詩歌發展的重要課題;中國詩歌陷入困境,不僅在創作上,詩歌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出現斷裂,這是中國詩人不能不感到擔憂的。